青海湖位于我国青海省西宁市境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环线周长360公里。水域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比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多出近460平方公里青海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游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污染,为了了解这一现状,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社会实践小组赴当地考察生态旅游的影响。
据察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局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但由于游客的增多垃圾也成倍增加,旅游旺季可见草场垃圾遍地,甚至有不文明游客私自翻越围栏踩踏草场,驾驶私家车碾压草场导致草场受到严重破坏,可见土地裸露。这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当地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脆弱。从整个青海省来看,生态承载力相对于生态需求而言,其提高的幅度远远低于生态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青海省整体生态赤字不断增加,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弱不可持续状况。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由于总体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导致了能够支撑旅游业发展的生态能力弱,支撑旅游资源开发的能力更是有限,因此,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脆弱。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能产出多少的物质与精神的产品,更不是能产出多少的GDP,而是提供多少的生态服务。由于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脆弱,相对于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一种生态消耗很大的产业。选择2015年,青海省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497nhm2/cap,青海省居民本底人均生态足迹为1.2449nhm2/cap;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是本底人均生态足迹的3.99%,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对青海省人均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为2.16%。旅游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生活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模式是导致旅游者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从这种高消费模式转变为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费质量的生态文明适度的消费体系,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旅游活动是以人为主的活动,是人与自然、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相结合的活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3.14增加到2015年的4.80。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不断增加,表明旅游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难以忽略的,也不是所谓的“无烟产业”,旅游业必须对环境的变化负责任。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有两个:一是减少旅游者生态足迹的新增;二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载力。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来说,减小和控制旅游生态足迹的新增是减小旅游业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然而不能为了减少旅游生态足迹的产生就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因而,旅游者的规模大小,旅游开发的程度就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限制,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青海政府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全国旅游业“515”战略,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以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坚持生态为要、民生为本,推动旅游资源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
实践小组通过实地考察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呼吁大家文明出游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要让绿珠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