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9月7日讯】(通讯员:任宸茗)“ 支教队员郭颖璐(小锅老师):
我教兴趣课《地理》。通过七个课时的学习我希望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有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滨海城市--青岛,我们的祖国--中国,我们的地球母亲四个课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感悟地理中的人生道理。多思考,多表达。我在课上从孩子们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慢慢带他们进入神奇的地理世界。
我记得第一节地理课,无论是学生们还是我都很紧张。我越讲越快,学生们听得也越听越沉默。当时我心凉了半截,觉得自己之前准备的都是白费功夫。课后副队长找我一起探讨和解决我上课出现的问题。在认识到问题后,我赶紧改了之前准备的教案和课件。同时去观看其他老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优点。第二节课我吸取第一节课的经验,把速度放慢,一步步让学生们听懂,看到他们逐渐积极,我也信心倍增。在支教活动过程中的教育是相互的,学生会出乎意料的调皮,地理基础也很差,慢慢来,多点耐心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渴望知识的。当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笑脸,面对他们收获知识的快乐,其实受教育的也是我自己,对于我自己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有一个充实、难忘的人生经历,使我能够在支教的过程中释放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爱发扬传承。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次支教也许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如果有人问我支教有什么意义,支教并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么神圣。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教会他们什么,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现状。但是,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多多少少能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能给那些处于相对闭塞环境下的孩子一点点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动力和憧憬。
支教队员胡天琪(小绿老师):
在这次支教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教孩子们画画。每节课上,我会先让他们先对所要画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再进行技巧的讲解,最后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画。在他们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我也会一一去示范,尽量做到让他们完全掌握。同时,为了培养他们对画画的兴趣,我准备了多种类画,如水粉、彩铅等。我希望能通过画画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培养一项有用的爱好。半个月之久的的山村支教生活让我对大山里的孩子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知道十多天的教育很难让他们从知识层面上有什么大的提升,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借此机会让在他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萌生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我们既可以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水平和兴趣,也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和文化交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总之,我们暑假在镇宁山村支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带来很多成长和收获。通过支教,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的孩子提供教育帮助,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支教队员于帅(小帅老师):
“播下一颗种子,开出一朵花。”这不仅是我们支教队的启愿,更是支教的意义所在,也是社会对于贫困地区学生的期盼。人人都希望通过教育走出大山,而真正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就是视野走出大山,了解山外有什么,我去了可以干什么。我想,我们支教的意义就是用我们自己作为鲜活的例子,通过我们自己的真实经历,给他们播下一颗向往远方的种子。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格外注重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的引导,通过小朱的手工课让他们亲手打开自己的视野,通过小宇老师的天文课,帮助他们把视野抬向无边星河,同时在文化课的课堂上,通过互动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山区的孩子大多数的大多数,都很敏感,而且他们会遭受来自家庭,学校各个方面的打压,一个人的自立之基,在于自信,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理想,梦想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而自信的来源是源于外界的支持,鼓励和赞美。有人会说“变压力为动力”,但这事实上这句话并不适合全民教育,尤其是放在贫困山区的教育上,这更是一种非常畸形的教育方式,他们本身就由于家庭的原因,很多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如果他们在学校也没有得到自己为数不多的存在感,那么他失去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支持他们做出选择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