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 1月22日点(通讯员陈思迪)
非遗文化并不是破旧,充满灰尘感的小阁楼,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就如软木画一般,是保存先人之成就,并使后继一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也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咫尺一木,缩龙成寸,工而不板,吉光凤羽。为深度了解非遗文化,更好地搭建起软木画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长效平台,繁花似锦,鲜花远扬。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译传华韵”实践队深入传统文化故地—福州市晋安区西元村进行社会实践。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软木画 陈思迪 供图
“译传华韵”实践队提前在网上与相关机构表明了来意:“我们考虑的是先自身去经历,再利用如社交媒体平台来传播软木画,让大家知道软木画、认识软木画并喜爱软木画。”。
实践队队员们深知只有亲眼去观察才能看到软木画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技艺,达成“丛山数百里,尽在一筐中”的艺术画面。也正如宋人笑意一般,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实践队队员们先去观摩了吴启棋老先生的作品。老先生的作品作为开山之作,一举奠定了软木画的基础,作为现代与百余年前记忆的衔接口,历经岁月蹉跎却依旧如新,先辈用软木画记录了当时福州站的繁盛景象,以软木画为载体,感受百年福州经商史的变迁。有关人员向实践队队员们讲解,软木艺术最早追溯到百余年前,最早应用于港口给轮船缓冲,在百余年前才成为融“雕”“画”于一体的东方文化珍品。而这锦绣山河中的一朵浪花背后,更是一卷有关福州的软木、经商文化的绝美画卷。展品中还有将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结合,创新推出融闽都工艺美术三宝于一体的旅游文创产品。
图为实践队队员制作软木画
实践队成员们听完讲解后,看着大师们先用高超技艺和独特技法将软木切成薄片。在最简单的圆雕技法下,薄木片刹那间成为舞台,花草树木跃然片上,人物也缓缓被精雕细镂出来。只见,岸边层层叠叠竹林中,鸟语花香,好似那桃花仙境般,平生了一股悠然自得之意。按照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和造型方法,制作出颇具中式审美韵味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再将这些因素按照中国园林的造景方式黏贴起来。队员们也有样学样,造型设计、明确尺寸、绘图定稿,严谨准确地描绘作品画面中的造型,队员们尝试将许多新兴元素加入稿图之中,并选择合适的软木和通草等主辅材料,制作出作品的零配件。刀笔运转,用钳子逐渐做出层次感,寥寥几步,内中却另藏乾坤。最后将制作完成的零件依据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组装进行布景组装,这是流程的关键阶段,要求严格按照定稿设计图将零部件匪匪翼翼、按部就班地组装完成。曲终奏雅,我们向再次老师询问了软木画的发展历程,100多年前,一张来自欧洲的木质贺卡,被福州官员交给当地工匠,木雕技师吴启棋等人受命据此研发新产品,软木画便应运而生。2008年6月,软木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软木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11月,软木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而软木画由最初的平面拼合零件,向半浮雕转向。实践队队员们感受到软木画不仅脱胎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因时而变,因材而变。
实践队知非遗之美,也想知其所以美。在当今文旅深入融合的号召下,实践队成员到此,不再满足于只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的传统、浅显形式,而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深度体验,走进软木画,走进非遗文化,不止驻足于表明的其美其妙,更去用心读懂非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每一幅软木画都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精品,匠人需要累足成步,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融会贯通。实践队员们在实践中发现软木画所有零件都是匠心独具的,所需求的技巧是要有无上的专注、娴熟的技艺、出众的巧思、对画面的远近透视与层次深度的深度考量。可谓,实践队队员们入眼的是风景、非遗,入心的是文化文明。
“译传华韵”实践队了解了软木画这门技艺的跌宕起伏和百年坚守,更深刻体会了新时代软木画的传承与新生。本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的宗旨 ,“译传华韵”实践队不断践行着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努力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