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大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引导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2024年7月7日,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朱丽娜和张颖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六安市独山镇游芳冲村,开展“传承非遗”文化实践活动。
劲节抱贞心守艺绕指柔
7月8日,“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实践团走进独山镇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六安市竹编非遗传承人邹红的指导下,开启了一次传承守护非遗竹编之旅。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康宁竹编工艺品展馆,被一件件外观精美、做工精细的竹编展品所震撼,他们惊叹竹编手艺人的精益求精,赞叹匠人们的劳动之美。邹红满怀热忱地向同学们介绍竹编的发展历程、工艺制作流程和竹编传承现状。在她言语中,既能感受到对昔日竹编产业发展辉煌的自豪,也有对当下竹编工艺传承困境的忧虑。
随后,竹编工艺倪老师耐心地向团队成员讲授竹编编织的基本技巧和要领,从竹子的挑选、切割,到编织的手法和图案设计,步步示范操作,讲解清晰透彻。实践团成员们在倪师傅的指导下,纷纷拿起篾条和工具,开启了个人的竹编初体验。从手法生疏到竹编小饰品的成型,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进,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每一件竹编工艺品都倾注了艺人的心血和情感,是耐心与毅力的结晶。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非遗竹编的魅力,实践团担任起非遗传承小主播,在抖音平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通过镜头,向广大网友介绍竹编产品,展示竹编工艺,宣传非遗文化,短短2个小时的直播共获得6.3万的点赞量。
大手牵小手,文化共传承
7月9日,“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实践团与独山镇游芳冲村签定志愿服务协议,与当地小朋友们开启“大手牵小手,非遗文化共传承”学习活动。当天上午,实践团邀请竹编技艺传承人邹红亲临现场,指导大学生和小朋友学习竹扇的基础编织方法,一根根竹篾在指尖交替纷飞,散乱的竹蔑也渐渐有了形状。同学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独立完成编织的作品后,喜悦感、成就感、满足感溢于言表。“学习竹编技艺要从娃娃抓起,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很愿意花心思教”邹红开心地说道。竹编体验课提升了同学们对竹编传承的兴趣和认知,不断将非遗传承的责任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7月10日,驻游芳冲村的科技特派员何晓梅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茶艺体验课。她讲解了茶道礼仪、茶的冲泡技巧及文化内涵,示范泡茶的系列步骤:温杯、置茶、泡茶、分茶、倒茶……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与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观看完一整套茶艺表演后,大学生带着小学生,有模有样地边学边做,在沏茶、持杯、赏茶、品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调研出真知,传承找对路
7月11日,为传承保护六安市非遗,找准当前非遗产品的适销对路,扩大非遗文化宣传面,号召鼓舞更多的青年人关注非遗,“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实践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学习。一方面,实践团成员到村集体产业红齐茶厂参观学习。游芳冲村书记向同学们详细介绍炒茶机器的功能和运作方式,讲解炒茶、制茶的每道程序和操作技巧。同学们也亲身实践,学习体验炒茶、抖散、揉捻、搓条、烘干等工序,感受茶叶的生命力和茶农们的辛勤劳作。另一方面实践团成员以问卷、访谈等点面结合的形式,线上线下相融合,面向竹编传承人、竹编厂工人、当地村干部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开展多维度的调研。在调研中初步发现,青年群体对竹编产品的知晓度、购买欲及关注程度低,参与竹编技艺学习的青年人占比少,但他们对竹编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均持肯定态度,充分展现出非遗竹编传承发展的未来趋势。
为此,实践团成员发挥青年力量,在调研中开展宣传,在直播中展示作品,在学习中广泛分享,充分利用团队参与竹编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承守护六安非遗文化。
活动虽止,但文化延绵。“翠竹匠心守护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用青年的力量守护了古老文化的根脉。他们坚定地表示,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永远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用青春和智慧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贡献力量,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人生华章,让非遗文化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徐苗苗 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