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当时,逐梦践初心:合幼学子三下乡,助力美育新发展
(通讯员朱美询 卞安妮) 为深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元素,以美润德,丰富和延伸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内涵,7月初,“美育共耕·思政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淮南寿县炎刘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以“思政+艺术”为教学理念的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走进淮南寿县炎刘镇小学,为同学们讲授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美育课。在活动中,实践团队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团队成员曹继航给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由来、造型特点、主体颜色以及装饰纹样特点。随后,团队成员把以“卡通人物”为主题的纸质皮影戏作为教学道具,从色彩、身体各组成部位、关节等方面系统讲解了皮影戏制作的奥秘,并指导大家设计皮影戏,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课后,同学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卡通皮影戏,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纷纷与自己设计的成品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为同学们介绍皮影戏。 朱美询 供图
在儿童舞蹈课上,团队成员姜颖含开展了以《红星闪闪放光彩》为背景歌曲的儿童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她耐心地示范每一个动作,细致地讲解动作要领,从简单的步伐到复杂的手势,将动作逐步分解,指导学生反复演练。同学们认真模仿,努力跟上节奏,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以及对红星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在书法课上,团队成员彭佳玉为学生们讲述了书法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们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汉字,从简单的横竖撇捺到复杂的汉字“德”的书写。同学们在书写的过程中体会德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墨香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在笔墨交融之际无形之中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鱼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与“余”同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反映了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同时,鱼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吉祥”、“丰收”等美好寓意。团队成员方思婕以“鱼灯”为主题上了一堂美术实践课,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鱼灯的历史由来和寓意。她提前为同学们准备了带着“鱼灯”样式的纸扇以及水粉颜料,引导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绘制鱼灯扇子。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图为同学们制作的鱼灯扇子合影。 朱美询 供图
此外,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小学的美育现状,团队成员还积极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大家与家长、小学教师进行交流,收集了宝贵的信息和意见,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图为同学家长在填写问卷。 朱美询 供图
“美育共耕·思政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思政+艺术”的教学理念的一次很好的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增长见识、帮助他人、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为乡村少年儿童们带来了生动的美育思政课。
(投稿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卞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