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到希望的飞跃
王太强书记介绍到,闫洼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200多人,但常驻农村的人口却不到500人,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大多为老人和儿童。起初,因为位于丘陵地区,该村严重缺水,制约了闫洼村农业的发展,并且因地处偏远,闫洼村的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2015年9月,河南省扶贫办将该村的扶贫工作交给了郑州大学,郑州大学高度重视,从杨根顺、潘华、张远书记,到现在的卢纪富书记,这些郑州大学驻闫洼村的第一书记到来为闫洼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闫洼村以种植烟叶为主,但由于国家的限烟政策,种植烟叶减少,农民收入也减少,为了提高闫洼村村民的收入,郑州大学帮扶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着力发展闫洼村的特色产业,为闫洼村引入了水果玉米、水果萝卜、花菇、优质红薯等高附加值作物,实现了每亩收入超过5000元的显著成果,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村内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村内目前仅有10户监测户,脱贫效果显著。并且发挥郑州大学教育、科技、健康、消费、医疗帮扶等优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乡村振兴。
图 1王太强书记正在介绍闫洼村脱贫之路 通讯员 潘晓晨 摄
从旧貌到新颜的转变
王太强书记讲到从前的闫洼村缺水,电路不通,道路泥泞,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但在几任郑州大学驻村书记的领导与努力下,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使闫洼村严重缺水的情况得到缓解,557户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水源好,在干旱下也不会缺水短水;改造电网,家家户户通电,道路上安装路灯;整改道路,闫洼村4/5成为水泥路,其中卢纪富书记争取资金350万用于闫洼大道的建设,使其成为闫洼村的标志性道路;每个自然村都进行文化广场的建设,村支部学校修建图书室。经过整治,现在闫洼村用水便捷,通电完善,道路平整宽敞,环境卫生得到极大的改进,治安好,还多次在村里举行运动会以拉近邻里关系,开展学生诗词比赛,每年进行好婆婆,好邻里,好党员评定,因此闫洼村多次受到县里表彰,荣获平安建设先进村,五星文明村等称号,点点滴滴的改变让闫洼村换新颜,人民的幸福感也获得极大的提升。王太强书记在介绍中感慨地说到:“闫洼村成绩的取得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更得益于郑州大学多年的帮扶,没有郑州大学的帮扶,闫洼村很难取得这些荣誉。”
从现在到未来的发展
虽然闫洼村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但王太强书记表示闫洼村的建设相较于其他五星文明村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闫洼村在郑州大学的帮扶下已经在水,电,道路硬化上取得进步,今后闫洼村将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挖掘和传承当地文化特色,继续进行产业调整,丰富村里产业类型,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优化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打造“郑闫甄选”品牌,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闫洼,建设闫洼。
在王太强书记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如同亲眼见证了郑州大学的对口帮扶下,闫洼村如何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蜕变为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幸福的乡村典范。闫洼村的脱贫故事昭示着,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即使是偏远的角落也能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也让团队成员更加坚定投身乡村振兴,服务社会的信念。郑州大学与闫洼村的故事是国家扶贫政策与地方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它揭示了只要心存希望携手并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图 2王太强书记向团队展示闫洼村所获称号 通讯员 潘晓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