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武汉寻非遗之旅实践团于7月下旬赴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深入探访了当地的汉绣工作室、通草画工作室、高龙博物馆。实践团在汉绣技艺传承人陈才珍女士与通草画艺术大师胡家洪先生的专业引领下,不仅亲眼见证了汉绣的细腻与华美、通草画的独特韵味,还深刻领略了高龙舞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此次考察,不仅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直接体验,更是一场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理解。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每一位接触者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共鸣。
实践团赴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合照
锦绣华章,千年汉绣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屈原曾在《楚辞.招魂》中以此句描绘楚绣的绣工精细、富丽堂皇,而汉绣便与楚绣一脉相承。汉绣作为一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是一项行走在指间上的艺术。实践团在陈才珍女士的带领下进入她的汉绣工作室参观并学习了汉绣。
汉绣之美:绚丽与雅致的交响
汉绣之美,首先体现在其视觉上的震撼。不同于苏绣的温婉细腻与湘绣的清新脱俗,汉绣以其粗犷浓艳的风格独步绣坛。绣品中,花鸟鱼虫、瑞兽祥云等吉祥图案跃然布上,栩栩如生,通过抽象与夸张的变形手法,展现出强烈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汉绣的色彩运用更是大胆创新,对比鲜明,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完美诠释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
技艺精湛:针法多样,层次丰富
汉绣的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它采用了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等多种针法,尤其是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绣品从外围开始,层层向内走针,最终铺满整个绣面,使得绣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富含丰富的层次感。汉绣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努力,将一根根细线编织成一幅幅精美的绣品,让人在赞叹之余,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才珍向实践团讲解汉绣针法
传承困境:机械复印与版权盗用的双重挑战
然而,在汉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据汉绣传承人陈才珍老师介绍,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个体商户和所谓的“汉绣传承人”为了追求快速获利,采用机械复印汉绣作品的方式,然后直接对照填涂速成一副作品。这种做法不仅严重违背了汉绣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诈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长期潜心研究汉绣的艺术家们花费大量心血创作的作品被直接盗取复制,这些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流入市场后,不仅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声誉和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汉绣市场的健康发展。
梦笔生花,通草画韵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一项源自清朝中期的古老艺术形式——通草画,正通过非遗传承人胡家洪的努力,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实践团前往胡家洪的通草画工作室参观学习,见证了这位艺术家如何以匠心独运,将通草画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新的高度。
中西合璧:通草纸水彩画传承百年风采
通草画,全称为通草纸水彩画,以其独特的画纸材料和鲜艳的色彩著称。这种画纸由通草植物制成,保留了植物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质感,使得每一幅通草画都独具特色。胡家洪介绍,通草画起源于19世纪广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当时,西方画家将水彩画技法传入中国,但由于运输条件限制,他们选择了通草纸作为替代画纸,从而催生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工作台上的矿物颜料
匠心独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胡家洪的工作室里,实践团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通草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肖像、市井生活、海港风貌等多个方面,而且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胡家洪表示,他在继承传统通草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创作过程中,胡家洪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亲自挑选通草原料,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制成画纸;在绘制时,他使用天然矿物颜料,经过多次校色和调试,确保色彩纯正且持久;在技法上,他结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水彩画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胡家洪先生在给实践团讲解通草画
竖式舞法,汉阳高龙
在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长河中,龙舞作为一种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而在这众多龙舞流派中,汉阳高龙以其独特的竖式舞法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瞩目的文化瑰宝。
千年传承,汉阳高龙独领风骚
汉阳高龙,这一源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独特龙灯艺术,自唐代贞观年间诞生以来,已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与敬仰。在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部分地区,汉阳高龙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成为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精彩节目。
高龙模型
竖式舞法,尽显高龙威猛之势
与其他龙灯艺术相比,汉阳高龙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竖式舞法。这种独特的舞法使得高龙在舞动时更加高大威猛,气势磅礴。高龙的龙头高达4米多,重达40公斤,由经验丰富的舞者通过精密的协作与技巧,将其舞得活灵活现,仿佛真龙下凡,震撼人心。在表演中,舞者们口衔齿托,以叩、扫、举、抖等动作套路,将高龙的灵动与威猛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扎制精良,开光活动独具特色
汉阳高龙的扎制工艺同样令人称道。每一条高龙都经过匠人们的精心设计与制作,从选材到成型,历经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此外,高龙的开光活动也颇具特色,通过一系列神秘的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为高龙注入灵性。而与之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更是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困境,亟需新鲜血液
然而,实践团了解到目前扎龙技艺后继乏人,已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濒临灭绝,急需抢救。
保护非遗:让手艺人不再守艺,让非遗精神不再遗失
尽管像汉绣、通草画、高龙舞这样的非遗传承仍然面临版权盗用,后继无人等诸多困难,但实践团通过参观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深刻了解并感受到了汉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立足打造非遗强区,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资源支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发掘街区特色,汉阳区成功建立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非遗示范点。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非遗传承的载体,也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开发、教育、营销和旅游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汉阳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积极探索“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将非遗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巧妙融合于文化创意产品之中。这种创新方式不仅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也拓宽了非遗传承的路径。通过打造汉阳非遗文化品牌,将非遗元素融入“汉阳造”等现有品牌内核,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非遗传承需要跟进时代,也需要脚踏实地。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博大精神,通过自己的力量呼吁身边的朋友加入到宣传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当中来。传承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更是中华文明的弘扬。而学习和保护非遗,能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文字:信息学院武汉寻非遗之旅 唐月强、余红云、吴林泽
摄影:信息学院武汉寻非遗之旅 陈利伟、付浩、陈启阳
审核:信息学院辅导员 袁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