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在炎炎夏日的照耀下,一群来自湖北大学的青年学子踏上了探索农村环保新实践的征途。近日,一支湖北大学商学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襄阳市太平店镇,围绕地膜使用、污染治理及回收利用情况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活动。
地膜作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调节土壤温度具有显著作用。然而,随着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残留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地膜污染现状,探索有效的治理与回收模式,湖大学子“三下乡”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决定前往太平店镇进行实地调研。
在太平店镇农村合作社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调研团队首先与当地农业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襄阳地区农作物种植地膜的使用量进行详细调查。这包括了解不同作物的地膜覆盖率、地膜类型(如传统地膜和新型地膜)以及地膜的回收情况以及农民对地膜污染的认识和态度。随后,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地膜残留情况,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
(图为作物地膜使用情况。李卓祎 供图)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尽管农民对地膜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但对于地膜污染的危害及回收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仍显不足。部分农田地膜残留严重,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针对这一问题,调研团队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建立完善的回收机制等建议。
为了实际了解地膜在农田中使用的现状,调研团队对当地农民和地膜商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在太平店镇的一片草莓大棚里,调研团队发现了大量废弃的传统地膜碎片。这些地膜经过一年使用,已变得破碎不堪,难以回收。农户徐明磊无奈地说:“这些地膜虽然能让草莓长得好,但草莓采摘后,处理起来真头疼。埋在土里吧,污染土壤;烧了吧,又污染空气。”老李的困境,正是当前农村地膜污染问题的缩影。经他介绍,调研团队探访了商户徐灵娥,她热情地介绍了传统地膜、农膜和生物降解地膜的异同,采访最后徐灵娥向我们表达了当地农户的诉求,“咱们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丰收,希望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能够降低一些,让老百姓负担得起。”
(图为实践团队在草莓大棚实践合影。刘钰莹 供图)
基于上述两个典型案例,湖北大学调研团队深入分析了传统地膜与新型地膜的利弊,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他们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农户们普及了新型地膜的知识和优势。同时,团队还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降低农户使用新型地膜的成本。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湖北大学的学子们深入了解了农村环保的现状与挑战,也激发了他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与决心。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农村环保问题,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湖北大学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这次调研行动,不仅为太平店镇地膜污染治理与回收利用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为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太平店镇的田野上,因为有了这群青年学子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充满希望与活力。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正逐步将这片古老的土地装扮得更加美丽与富饶。
(通讯员 万君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