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湘”村风貌新变化,探乡村发展新成就。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8月21日,中南大学“星火计划”湖南汨罗支队深入汨罗桃林寺镇三新村调研学习,开始了一场富有意义的农业现代化探索之旅。
三新村位于桃林寺镇南部,京广铁路和G240贯穿全村,村域面积5.8平方公里,共有790户2989人。近年来,坚持“党建+乡贤”模式,打造了茶木塘、朗家塘等一批秀美屋场。近年来获“省级卫生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等荣誉。
三新村党总支书记吴迪先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主要介绍了三新村试点宅基地改革,壮大瓜蒌产业,建设秀美屋场三大特色工作。
因地制宜增活力 瓜蒌种出致富路
第一站,吴书记带同学们来到了田间地头,亲眼观察当地的特色农业——瓜蒌种植。“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是党员刘世虎创办合作社的初心。近年,三新村已经形成一条集瓜蒌种苗培育、瓜蒌种植合作、技术推广指导、瓜蒌籽回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吴书记说:“1200亩的瓜蒌种植能给全镇带来120余万元的用工和30余万的田地租金。”毫无疑问,产业振兴是走向致富的关键。
此外,三新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土地实现了有效流转,以“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林成网”为目标,围绕地、渠、路等农田要素,全面推行“小田改大田”,已完成土壤改良430.1亩,土壤培肥1720.6亩。
科学规划谋布局,改革试点先突破
第二站,吴书记为同学们展示了宅基地改革工作的成效。在吴书记介绍,同学们了解到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农村建房情况复杂,一户多宅、违章建房多、房屋面积大、空心化严重,宅基地是“老祖业”的思想观念在部分群众脑海中根深蒂固。如何啃下硬骨头,成为三新村这两年思考的问题。
三新村作为汨罗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先行试点村,通过因历史遗留宅基地超面积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房乱象、安全隐患“双消灭”,村集体收入、村容村貌“双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带队到三新村实地调研,对宅基地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乡贤凝聚齐出力,秀美屋场展新风
最后,吴书记带同学们围绕水塘、庭院,讲述了三新村改善人居环境风貌的故事。近年来,三新村积极响应党委政府提出的“党建+乡贤”模式,在搞好农村垃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基础上,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增加绿化面积,不断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为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三新村制定村规民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和事佬协会”等社团协会组织,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系列表彰活动,用身边的人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村民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行为自觉,有效提升乡风文明。
同时,三新村重视完善基础设施,改造老旧供水设施,修建村民活动中心、篮球场等村民活动场地,提质改造村内道路,对主干道施行白改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切实提供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青春无边,奋斗以成。本次实地调研,不仅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的认识,更坚定了同学们助推乡村振兴的决心。作为青年学子,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以实践求真知,考察悟理论,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