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暑期,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同心同语”普通话推广暑期社会实践队跟随西安理工大学校团委赴略阳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叫吴萧红,是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也是“同心同语”普通话推广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负责学生,我们团队共有9名大二学生,其中包含了1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和2名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社会实践,在前期,我和老师一起组织开展了4次会议,商讨制作宣传手册和宣传扇子,整理调研资料等。我们带着500把扇子和1000本宣传手册踏上了前往略阳之路。扇子上印有普通话宣传标语以及我们推普队的视频号,视频号中已经更新多个视频,包含6段绕口令跟练挑战。宣传手册分为儿童版和大人版,从不同年龄视角切入,推广宣传普通话相关知识,兼顾政策性与普适性。
到达汉中市略阳县白雀寺镇后,我们先后走访了30余家村户,70余名村民,累计采访、交流、座谈时间达500分钟,受访人员包含老年人、在校中学生、小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工作人员、村镇干部等,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羞耻症
和许多其他县城一样,略阳县人民更多使用方言交流,在与当地村民进行深入交流后,我们发现很多人有“普通话羞耻症”,存在不会说、不敢说、不想说的语言氛围、语言习惯和文化观念。
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有一位家长就存在“普通话羞耻症”的问题。当我们到她家里时,她很热情地鼓励孩子们和我们一起开展活动,自己却坐得很远,只在旁边观看。我们的带队老师陈康很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便鼓励我们邀请她一起开展活动。一开始,她很害羞,不愿与我们用普通话交流,只用方言与我们对话,在我们坚持不懈的鼓励下,她最终同意用普通话进行绕口令跟练,最初也是磕磕绊绊,我们带她一起读过3遍后,她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当我们给她鼓掌说她读得非常棒的时候,她感到非常开心,渐渐愿意问问题学习普通话了。
克服内心的“普通话羞耻症”,是说好普通话的第一步,但很多人担心自己的普通话有口音,羞于启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录制了多个普通话跟练视频,在开展活动中耐心与村民交流,带领他们克服内心恐惧感和羞耻感,鼓励他们敢于张口说话,说普通话。
乡音难改
除了“普通话羞耻症”之外,我们在走访调研和开展课堂活动时发现,很多村民都普遍存在“乡音难改”的情况,甚至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都无法避免。以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为例,他读“恼怒”时,总会读成“老路”;“吃饭”读成“呲饭”;“村民”读成“葱民”:“知道”读成“资到”。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引导小朋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发音,找到发音位置。经过多次规范的练习后,他渐渐读出了正确标准的发音。
尽管“乡音难改”,但是想改就能改,要想降低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程度,就必须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发音,找好舌头应该放的位置,学习如何正确地发对音、发好音。
吾耳熟焉 故能详也
除了走访入户开展实践调研,校园课堂活动也是我们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浓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条件,为了给小朋友们创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在来到略阳之前,我们已经在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开展课堂试点工作。在略阳县白雀寺镇八一中心小学,我们开展了基础发音教学、绕口令挑战、经典诗歌朗诵等课堂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领略普通话的风采。
此外,我们录制了10期电台广播,包含推普政策、经典诗歌诵读、羌族文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章、诗歌,在学生的晨读、课间、上下学期间用校园广播播放,为学生们创造沉浸式普通话推广教育的氛围,让普通话响彻校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能更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开展专业化的普通话推广教育不是为了取代某种语言文化,更不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削弱,而是为了促进各地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推进民族融合与团结。为此,我们要打破思想偏见与固执,构建符合不同地区人民的学习渠道与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各地人民的普通话水平,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地各民族坚定“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广普通话,任重而道远,推普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助力当地形成“能说,会说,敢说”的用语氛围,促进当地人民的语言规范意识,进一步深化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效性。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锻炼我们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调研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增强服务意识,让青春之光照亮田间地头。
团队名称:“同心同语”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陈康 杨富成
带队老师: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