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这座沐浴江南水乡灵气的城市,孕育了许多中医药人才,其中医文化与虞山医派、澄江医派都有深厚的渊源。其中,省级非遗项目顾氏内科便源远流长,其源流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虞山医派乡间名医章成器。为了进一步探寻张家港市内中医药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7月11日,薪火实践团“岐黄薪火续沙洲”小分队来到了苏州市张家港中医院,有幸采访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顾氏中医内科”代表性传承人顾仲道先生,聆听他讲述医道传承的动人故事。
【专家简介】
顾仲道,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苏州市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顾氏内科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早年随父亲顾殿良学习中医内科、妇科,后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多年来扎根基层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97年被苏州市总工会评为“读书自学成才积极分子”,2003年被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评为“江苏省首届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2009年被张家港市卫生局评为“首批张家港市社区名中医”。先后在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业绩被《中医专家大辞典》13卷收录。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脾胃疾病,内科多种疑难杂症及妇科病、皮肤病,其中对于慢性结肠炎、萎缩性胃炎、三高症、月经失调、盆腔炎、痤疮、顽固性湿疹的治疗确有独到之处,疗效卓绝。
【采访内容】
医路坎坷,初心不改
顾老先生说:“因为我父亲当时是江苏省名中医,小的时候就想好好跟随父亲学医,将来考到南中医去学习。可惜,生不逢时。”顾仲道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父亲顾殿良的熏陶,立志悬壶济世。然而,命运多舛,1967年,少年时期正值“文革”,中医世家出身的他被迫回家务农。学业中断,他却仍没有动摇学医的决心,在父亲顾殿良的指导下,他一边务农一边苦读医书,将《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都熟读于心,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础。
后来“文革”结束后,顾仲道先生终于得以重拾医学梦想,以中医学徒的身份跟父亲随诊、抄方,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顾老先生慢慢熟悉了父亲的看病方法。三年学徒期满后,他开始独立行医,却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仍显不足。于是1980年考入常熟卫校中医提高班系统学习中医,但碍于父亲身份,老先生并没有取得毕业证书。后来老先生又自学高中教材一年半通过考试成功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函授班录取。1989年,顾老从南中医毕业后再踏上工作岗位就越来越成熟了。1990年,老先生接过父亲的担子,慢慢成为了今天的“顾仲道医生”。
百年传承,砥砺前行
顾氏内科历经四代传承,从清代顾玉堂、章成器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清代顾玉堂和章成器为第一代,奠定了顾氏内科的坚实基础;顾殿良自幼丧父,师从章成器,此为第二代,他将顾氏内科发扬光大;顾殿良的子女顾仲道、顾慧健、顾慧荣为第三代,将顾氏内科推向了新的高峰;而后顾仲道老先生的女儿顾馨予为第四代,肩负着传承顾氏内科的重任。顾氏中医,先为社会传承,后为家族传承,代代相传,薪火不绝。顾仲道先生感慨道:
“顾氏内科的传承历史是一部道路曲折,几乎断层的历史,是四代人奋力拼搏薪火传承的历史。”
顾仲道先生坦言,最大的困难是医生的待遇低,愿意吃苦学习的弟子少之又少,所以非遗项目基本上都是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很少。此外,大众对中医非遗的了解不够,也是一大挑战,非遗项目不仅是与传承人本身的努力有关,也和政府的支持程度密切相关。不过现在医院、政府都在提高对中医药非遗的重视,也在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待遇,顾老相信未来中医药非遗的处境会越来越好。
笔耕不辍,薪火相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顾氏内科,顾仲道先生笔耕不辍,致力于整理和总结顾氏内科的宝贵经验。1991年,他着手编写《顾氏中医内科》这本书,目前已完成第一本的撰写。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将顾氏内科的精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顾氏内科的疗效。顾仲道先生的努力,是顾氏内科薪火相传的重要体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奉献,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寄语后学,医路光明
顾仲道先生对中医学子寄予厚望,他强调两点:一是要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继承先辈的治疗方法,但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说,要对各家医学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灵活应用;二是做医生要对病人有常理心,无论穷富贱贵,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全力以赴地救治每一位病人。最后老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临床学习的宝贵经验,一是在临床上遇到困难要翻书查找资料,自己钻研,二是对每一个病例都要及时做医疗笔记,总结经验。
本次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都收获满满。此次采访他们不仅收获了更多关于顾氏内科非遗项目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与老先生对话过程中,他们感叹于顾老先生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敬佩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顾仲道先生的经历,让他们对中医药事业充满信心,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传承中医的决心。顾氏内科的传承故事,是中医药非遗传承的缩影,也是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相信在顾仲道先生等一代代中医药人的努力下,中医药非遗文化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聂子涵 席佳欣
图片|周洁雯 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