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乡遇画里”绵竹非遗传承队队员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于7月11日至7月17日赴绵竹市年画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年画传承探访之旅。本次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传统年画的现状与传承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首日,队员抵达了历史悠久的年画村,在村中进行了参观探索,欣赏到了许多精美而历史悠久的年画。队员漫步在安静的村落的中,细细体会着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在年画村漫步,每一幅年画都似穿越时光的使者,色彩斑斓间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与民俗风情。村落风光古朴宁静,与年画中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欣赏间,不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的体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沉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在欣赏村落美景和品鉴年画艺术的同时,也不忘关心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为增进我们对当地年画传承现状的全面了解,为我们后续的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持,在“三下乡”活动期间,我们团队精心设计了针对村民的年画认知与生活影响相关问卷调查。通过深入村庄,我们逐户走访,热情地向村民们解释问卷的目的与意义,并耐心询问。问卷内容涵盖了村民对年画的了解程度、年画在其生活中的角色、对年画传承的看法以及希望如何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等方面。这些第一手资料将推动年画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村中探访时,我们队伍有幸采访到了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兴才老先生的孙子。非遗传承人们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面对现代化冲击,他们坚持匠心独运,用双手守护并传承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采访中,陈先生详细介绍了年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变迁,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这项技艺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画虽面临挑战,但陈先生依然坚持继承祖父的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项传统艺术。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他深知这份责任重大,但正是这份热爱与坚持,让他有勇气继续前行。陈先生表示,希望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传统艺术,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队还参观了年画展示馆,考察了年画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情况。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队员们了解到传统年画正逐步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展现出勃勃生机。步入年画展览馆,一幅幅精美的年画映入眼帘,它们或细腻温婉,或粗犷豪放,每一笔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灯光柔和地洒在画面上,更添几分神秘与庄重。穿梭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古老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不远处的长桌旁,年画传承人们正在伏案绘制,一笔一画地刻画出精美的文化遗产,勾勒出质朴的民族情感。参观后,我们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惜这些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此次实践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号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探究了绵竹年画的传承情况,增强了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为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传承责任的担当与践行。此次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年画这一载体,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年画村将作为乡村振兴的亮点,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