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传统武术现状研究及发展困境
甘肃,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甘肃传统武术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现状研究:
甘肃传统武术以其独特的“西枪东棍”、“农牧两分”地域特征而闻名。这种分布格局不仅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反映了武术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轨迹。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等本土武术拳种,在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时期的交通闭塞中得以保留较多的古代武术元素,展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这些拳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技击智慧和实战经验,对中华武术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方面,甘肃的武术爱好者们通过家族传承、师徒相授等方式,将武术技艺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确保了武术技艺的连续性和纯正性,但也面临着传承人员匮乏、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武术文化的认知度和普及度有所下降,许多年轻人对武术缺乏兴趣,进一步加剧了武术传承的困境。
发展困境:
传承人员匮乏: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武术传承人才流失严重。同时,老一辈武术传承人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对武术的兴趣不足,使得武术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文化认同度下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逐渐减弱。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这种文化认同度的下降,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基础设施不足:甘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武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武术馆校和训练场地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现代武术教学和训练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制约了武术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资金短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甘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和社会对武术文化的投入有限,导致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发展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甘肃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加强武术文化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加大对武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武术教学和训练条件;加强武术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确保武术技艺的连续性和纯正性;同时,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