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学习红色文化和传扬妇女精神,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探索千鹤”实践服务团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千鹤村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巾帼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打造出一个集文化体验、手工艺传承、乡村旅游与巾帼创业于一体的品牌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千鹤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从而推动千鹤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历史足迹,共鉴荣光
千鹤村坐落于风景如画的乌龙山脚下,因《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浪漫描写而得名,文化底蕴深厚。在出发前,实践团就提前与千鹤村村委主任电话联系,他积极的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极力推荐我们去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和千鹤书屋等多个地点参观。成员们将深入千鹤妇女精神基地、千鹤女子民兵连等地,亲身感受那份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的坚韧与勇气,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
7月3日上午9时,实践服务团一行抵达了杭州建德市千鹤村,并径直前往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基地大门前,醒目的用行楷书写了10个中文大字,下面并配合着用英文解释,体现中西结合。以灰色的建筑为背景,建筑外形以鹤为原型,寓意着“自强奋斗撑起半边天、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忠诚奉献共圆家国梦”的豪情壮志。基地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首先参观了展陈中心。这里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的历史场景复原以及珍贵的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示了千鹤妇女从家门走向农田、积极投身集体生产的艰辛历程。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女性群像雕塑:她们或卷起袖子参加劳动,或拿着书本认真学习,或一身戎装当民兵……这些雕塑生动地展现了千鹤妇女在不同领域的风采和贡献。站在群像前,大家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大家了解到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妇女是伟大的人力资源”的重要论断以及千鹤村如何成为“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和启发。
心灵触动,深刻感悟
怀着崇高的心态,我们走进了展馆。展馆很大,走进场馆仿佛像是穿越过去。黑白的照片和泛黄破旧的墙壁无声地向我们讲述过去的那个年代的故事。展馆里陈列着很多当时女兵们的训练工具和装备,看到此景,团队成员有感而发:“当时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三寸金莲、领童养媳、贞节牌坊等传统旧俗依旧盛行,很难想象她们是如何冲破重重阻碍,投身农业生产,组建女子民兵队的。”
“妇女踩过的田不长庄稼,以前村里人有这种说法。妇女一般就是在家带带孩子洗洗衣服,做做饭。是不允许下地的。直到胡采薇,胡主任的出现,为了解决妇女下地干活和带小孩之间的矛盾,创造性的是办了托儿组,让女人也有资格下田。”基地负责人如是说道。我们知道在传统旧习俗中,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生来处于劳动力弱势的刻板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那个社会。从而女性被要求操持家庭,洗衣做饭,带孩子。然而千鹤村却有着超前的创新观念,打造了如今托儿所的雏形,创立了托儿组。这是女性抗争旧社会的尝试,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枷锁,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讲解员向我们介绍当时的千鹤村也不乏妇女革命先驱,中共建德县委第一任宣传部长童润蕉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她极力宣扬“妇女不要缠足,不准抱养童养媳,不准虐待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因此,当地兴起了剪短发、放小脚之风,而她却在一次武装暴动中牺牲,年仅27岁。听到这里,成员们心中五味杂陈,是在惋惜有如此坚定信仰和奉献精神的共产党人的英年早逝,也是在感慨开辟妇女独立发展之路的艰难。千鹤妇女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意义重大,不仅推动当地人民的和谐和安宁,促进当地的发展,还促成了后世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我们讲究男女平等,殊不知是过去女性思想的觉醒,是过去女性的斗争为我们赢来的,千鹤村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创新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千鹤精神永流传,巾帼力量展新篇
千鹤妇女打破传统旧俗,投身生产劳动的事迹得到毛泽东主席512字按语批示,这不仅是对于千鹤村妇女们的极大鼓励,也在新中国的发展史和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鹤村的妇女们以她们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建德妇女事业的精彩历史篇章,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风采和力量。
“自强奋斗撑起半边天,创新创业敢为天下先,忠诚奉献共圆家国梦。”这就是千鹤村妇女。如今,千鹤村的故事仍在继续,勤劳智慧的妇女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当地涌现出的一批敢想敢拼、创业创新的女性代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千鹤妇女精神和着时代的节拍,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内涵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历久弥新。她们的精神,成为了激励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便是要学习千鹤妇女精神,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