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霓虹渐次点亮团圆夜,在闽中古韵流淌的莆田涵江,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悄然开启。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探寻春节文化,感悟时代浪潮”实践队循着非遗的脉络,走进“十里不同风”的元宵秘境——这里,节庆不是一夜的狂欢,而是一场持续月余的文明对话。
蔗塔擎天:甜蜜的信仰图腾
踏入延宁宫,八角玲珑蔗塔如一座琥珀色丰碑直指穹顶。175公斤甘蔗以匠人之手化作“节节甜”的密码——清代流传的妈祖救难传说,在食红点染的“上元祈福”字样中苏醒。4.2米高的空心灯塔不仅是省级非遗技艺的具象,更是莆田人对“甘来”生活的立体注解:每一节甘蔗的咬合,都在诉说着“苦尽甘来”的生命哲学。
战鼓新声:穿越六百年的心跳
宫门外,牛皮大鼓震碎冬日残寒。源自明嘉靖抗倭烽火的涵江车鼓,将金戈铁马淬炼成节庆的脉搏。当十斤重鼓槌撞响直径三尺的牛皮鼓面,历史长河泛起涟漪:昔年庆捷的呐喊,今日化作乡村振兴的进行曲。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这非遗的轰鸣,镜头里,鼓点与心跳正以相同的频率共振。
火中起舞:大地之子与烈焰的契约
松东村的午后被炭火煨得滚烫。四尺松柴燃作赤红火毯,抬轿青年赤足跃入炽热——这不是杂技,而是一场传承千年的生命仪式。炭灰飞溅间,古老的火神崇拜与现代人的勇气在灼热中交融。阿婆说:“火越旺,福越厚。”当胶鞋与防护服成为时代注脚,这片土地仍有人选择用最原始的足印,丈量对丰收的虔诚。
灯河绕境:流动的万家祈愿
暮色四合时,松东村倏然化作星河流转之地。孩童举着锦鲤灯蹦跳如跃动的火苗,八旬老者手提祖传走马灯,绢纱上“五谷丰登”的剪影随步摇晃。当三百盏花灯首尾相衔,蜿蜒成三里的绯色游龙,队伍中有人轻声哼起莆仙戏的调子——这是属于乡土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每一盏灯都是滚烫的民生史诗。
守艺者说:在钢筋森林栽种传统根系
“从前游灯是为驱年兽,如今更多是让娃娃记住根在哪里。”松东村非遗传承人林伯擦拭着祖传轿灯,LED灯带与传统竹骨在掌心交织。实践队员的笔记里写下这样的思考:当无人机表演冲击视觉,为何这些“笨拙”的民俗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或许答案藏在阿嫲教孙辈扎灯时颤抖的指尖,藏在火把映照下年轻人发亮的瞳孔——那不是怀旧,而是文明基因的本能苏醒。
元宵的月光漫过兴化平原,照见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奇妙图景。在这里,每个习俗都是活着的文物,每声呐喊都是未来的回声。当高校学子与田间老农共捧一盏灯,我们忽然读懂:所谓传承,不过是把祖辈眼里的光,接续成照亮前路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