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号召。7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融绿青东实践团就来到了东营市农高区进行社会实践,来了解如今发展的农业新科技。
实践团成员跟随工作人员来到农高区室外种植基地,藜麦、黑小麦、大豆、马铃薯等耐盐粮食作物,在这里展现出令人称奇的种植效果。据工作人员介绍,从前农高区所处土地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高区全力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汇聚56家高校院所、116支科研团队、713名科研人员,使国产耐盐碱植物优良品种越来越多;并且转变育种思路,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对盐碱地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药则药、宜游则游;在平均盐碱度3.75‰的土地上,新品种小麦“济麦60”表现出色,平均亩产460.98公斤,成为盐碱地小麦高产的典型……目前农高区盐碱地农业成果丰硕,拥有了良田、良种、良法,昔日的荒地变为年轻的沃土。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经过的藜麦地种植基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摄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总书记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实践团成员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踏进这番土地,感受到它比去年展现的更加生机勃勃,如今的黄金三角洲农业示范区,盐碱地“土疙瘩”真的慢慢长出来“金疙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师在听工作人员介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摄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感受到农高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的重要指示,努力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黄河流域既要治理保护,也要高质量发展,相信未来“白花花”的盐碱地上将会有更多的“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让昔日“盐碱地”今朝变“新粮仓”。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老师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