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影响,6月17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乘风破浪社会实践队伍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孙迪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产业园区,对园内两家现代农业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师生们前往的第一站是顾一乡太空农场。据园区经理张奇介绍,顾一乡太空农场是由一家上海公司全资投资,集高新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绿色生态蔬果生产、农业观光旅游的雾耕农业生产园区。园区内有“金字塔”和“土堆”型的农业科技馆作为展示,“鸟巢”型农作物种植大棚进行雾耕技术种植。
图为师生在园区经理的带领下游览园区
初入大棚,成员们就被排列整齐的植株和品种各异的蔬果所吸引。据刚刚毕业到园区任职的技术人员杨雨欣介绍,大棚内的甜瓜亩产3900斤,而普通甜瓜亩产最高只达2000斤,不仅如此,靠着棚内恒定的温度和先进的雾耕种植技术,棚内甜瓜一年可收三茬,而普通甜瓜一年只能收一茬。因此,公司高效的农业生产效率为自己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进入雾耕种植大棚,成员们看到工人正在将成熟的蔬果进行称重包装。张奇介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可以解决10-20人农村村民的就业,并且在农忙季节,公司会临时招聘更多的当地村民进行蔬果的采摘和农场打理。公司在带动当地村民就业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公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技术人员带领下参观大棚蔬菜
深入大棚内部,靠近大棚边缘建着一栋独特精致的白色小屋,这里是整座大棚的“大脑”。每株植物的根部都有若干个传感器,传感器将土壤水分、养分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屋内的物联网平台当中。平台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联网分析,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定点精准投放,实现无公害、无残留化蔬果种植,突出绿色、健康、生态的核心理念。在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公司大力推广使用雾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现农业迭代转型的同时,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助力了绿色生态新农村建设。
图为实践队师生参观大棚内智能联网控制平台
师生们前往的第二站是离太空农场不远的安徽肥东桥头集市级现代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由智慧农业展示区、大棚蔬菜生产区等六大部分组成,特点是将农耕文化与智慧农业无缝衔接,实现数字园区建设。
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园区的数字中心。通过安装在园区大棚内的高清摄像头,技术人员可通过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棚内植物生长状况,根据现实需要施撒化肥农药。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园区的农药仓库。团队了解到,园区内使用的农药主要用于蔬果病虫的防治,不会残留在蔬果上,且符合国家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与普通的农药完全不同。
最后,师生们来到了园区的绿色蔬果质量检测中心。据园区经理胡令科介绍,园区内每发出一批蔬果,都需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流通市场,若检测不合格,该批次蔬果不仅不能流通市场,而且公司还将面临数万元罚款。园区内检测设备由政府免费提供,监测数据也实时上传至政府数据库,这不仅为企业省去了大笔的设备购买和维护费用,而且保障了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质量。
图为师生参观蔬果检测中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桥头集镇的两家新型农业生产企业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优化闲置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两家企业分别利用自己的优势,扎根桥头集镇,为乡村振兴贡献者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由于受到“国家耕地红线”的影响,两家企业也正转变发展模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图为实践队师生在调研结束后与村副书记的合照
“艰辛识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对“新农人”的了解更加深刻。本次社会实践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了“实践社会,锻炼自我”的目的,为将来如何更好地引导我校学生进入基层、服务基层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