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们未来是一个,不仅专业扎实,而且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人。” 陈雷副教授向实践队员们期望到。8月14日晚8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美丽中国致远实践队通过腾讯会议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建学院陈雷副教授进行线上专访拉开序幕。实践队员侯懿峰代表实践队主持会议。
能源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陈雷教授向实践队员介绍,储运领域发展的两大趋势,分别是智能化以及面向氢能等能源的“绿能储运”。但是“绿能储运”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在短期内难以大规模走向民用。
回顾人类能源发展历程,最早的木柴碳氢比例大概是10:1含碳量非常高,后来运用的煤炭大概是2:1,现在的石油的是1:2,而甲烷则是1:4,而氢气是0:2。人类对于能源或者说是燃料的运用是一个含碳量逐渐降低的过程。但是安全性的变化常常被忽视。从木柴阶段开始储运并没有多少问题,到了石油和天然气则逐渐开始出现储运设施燃烧爆炸的问题。而氢能的爆炸极限比天然气还要高,它的活性也更大,在大规模工业化使用的时候可以用技术手段实现风险可控,一旦进入千家万户它的风险就不可控了。为了方便理解,陈雷副教授举了氢能汽车的例子,在车库中一旦一辆汽车的氢能泄露,那么整个车库将会成为一颗炸弹。
所以陈雷副教授认为,氢能走入千家万户的路途还比较遥远。
关于减少碳排放的思考
通过查阅文献,实践队员们找到了陈雷副教授关于“甲烷氮气分离膜研究进展与展望”,期望知道通过减少甲烷的排放来实现碳排放量降低的方法是否可行。许多人认为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的温室气体,而且生物圈也在无时无刻不向大气排放甲烷。在储运领域,常常采用氮气密封的形式将储罐中的氧气排出,但是持续注入的氮气会和油蒸汽一并进入回收系统。传统的回收装置重点在回收非甲烷的烃类物资,而忽略了甲烷。陈雷副教授的研究就是将这样的甲烷和氮气再次分离,达到从回收系统回收甲烷避免产生污染的一种方式。目前采取的分离膜可以达到较高水准的分离和回收,但其成本仍然较高,现阶段还是在实验室阶段,短时间内缺少推动的可能性。整个技术的难点就在于膜的制备。
为了达成“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意味着在2050年到2055年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是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那么石油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陈雷副教授认为在未来的30年内也好或者50年内也罢。没有办法去完全的摆脱掉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而且这种依赖度呢甚至不会降低,减煤、稳油、增气仍然是一个能源策略。我国石油天然气应该不要大规模的采用海外进口,因为从俄乌战争可以发现:一旦能源被别人卡脖子,整个状况就会非常糟糕。所以一方面陈雷副教授希望能够出现一些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石油与天然气,另一方面希望增加国内的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自身的产量。
“双碳”背景下的石油教育
面对“双碳”政策的逐步推进,实践队员们关心起了自己作为学生在教育上面的问题。从一个大的格局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高校,针对现有能源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储运学院也提出新的培养方案。首先是关于储运定义的改变为“石油天然气氢能二氧化碳浆体等流体的储存和运输”,另外一方面增加了智能化、材料学等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有清晰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呢,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同时爱国的爱岗敬业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在培养计划中提出。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问题讨论结束后,陈雷副教授还和实践队员们讨论了大学生活的问题。
陈雷副教授首先肯定了实践队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国家政策的行为。然后希望实践队员们能好好把握接下来的大学时光,积极提升自己,能够学习专业课程以外的课。当代大学生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拥有忧患意识,同时能够积极参加竞赛培养专业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组织和表达能力,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希望大家可以‘卷’起来”陈雷副教授以这样的期许结束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