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而现如今,仅有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大部分则面临逐渐在新媒体的浪潮下淡出人们视野的问题。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脱离困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了助力非遗之旅,希望通过采访已经成功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帮助那些面临困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8月19日下午,团队成员共赴安徽省黄山市开展了,“岁月失语,非遗能言”的主题调研活动,采访了徽派盆景的代表性传承人洪慧娟老师。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徽派盆景的起源,历史发展现状和传承故事,感悟到绿色非遗。
下午,启为创新团队队员们到达洪慧娟老师的家里,与洪慧娟老师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洪慧娟老师对队员们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非常热情。洪慧娟老师说,徽派盆景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因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地处徽州的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而得名。徽派盆景巧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成的盆景极少雷同,其将枯木的神韵展现的自然完美,集徽州人生产,生活,技艺,情感于一体。
根据洪慧娟老师的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洪慧娟老师自幼就与盆景有着不解之缘。她的父亲就是徽派盆景的国家级传承人,受父亲影响,洪慧娟老师初中毕业回乡,就投入到徽派盆景的研制中来,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徽派盆景的研制中,择一行,爱一行,2016年元月成立歙县卖花渔村徽会苗木盆景专业合作社,洪慧娟老师担任法人代表,在2018年入选指尖上的《徽州女人》,2019年荣获徽州十大女工匠提名奖。回想这一路的经历,洪慧娟老师表示非常欣慰,更无悔当初放弃学业,承担父业的决定。
启为创新小队在洪慧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微派盆景的生长基地。洪慧娟老师指着基地中的盆景一一介绍其种植过程,“这个叫徽梅,是经过多年杂交,人工嫁接和压条形成的,其颜色各种各样,花形状绚丽多彩。”说着,洪慧娟老师教给队员如何给盆景浇水,“浇水要从根部淋,使水让盆景的根完全吸收,这样的浇水才是有作用的浇水,直接从花瓣从上往下淋,那样会使得盆景被淹死。”队员们按照洪慧娟老师的指导,有条不紊的给盆景浇水。同时,在结束时,洪慧娟老师还送给了队员一些花卉的种子,队员表示后期会经常向洪慧娟老师学习如何种植绿植。
但徽派盆景的现状却很令人担忧。徽派盆景和大多数非遗一样,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局面。目前,盆景保护与传承最大的困难是后继乏人。盆景从地里扦插压条,移栽,坐庄,修剪,再到复盆,上盆,养护,出售,最短时间也要20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多种手法技艺,艺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加之目前盆景行业经济效益不算高,真正安得下心来,保护和传承盆景技艺的艺人少之又少。当谈到自己对保护传承徽派盆景所做出的贡献时,洪慧娟老师眼里透着无尽的欣慰与自豪。洪慧娟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种花养花,对盆景有深厚的情感。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也正在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洪慧娟老师表示,自己的盆景种植基地,也经常有青少年学生,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和了解盆景技艺。团队成员也表示,他们将用流媒体的方式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增加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曝光量,助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结束对洪慧娟老师的采访,团队成员对徽派盆景技艺的起源历史,发展现状和种植过程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更对像洪慧娟老师这样“择一事,终一生”的文化匠人感到由衷的敬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和国家强。而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印记,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传承实践,根植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让非遗与现代技术融在一起碰撞出强烈的火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土壤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