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雕刻的种类和工艺非常丰富,几百年来不断发展兴盛,极富美学魅力。为了继承和发扬葫芦雕刻技艺,发掘其蕴含的非遗传统文化价值,8月7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走进合肥市蜀山区葫雕工作室,学习葫雕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葫雕的发展与传承。
当天下午,启为创新团队乘车到达了姚瑶老师的葫雕工作室,工作室内摆满了姚瑶老师自己创作的大小各异的葫芦,在姚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对其进行了参观,对葫雕工艺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队员对姚瑶老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在交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葫芦在我国有将近七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葫芦谐音“福禄”,里面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因此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在这之前,团队成员仅仅知道葫芦有实用价值,其实不然,葫芦还可以作为盛器,作为普通的生活用品,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做成农具、舟具、乐器甚至火具,在生产、交通、娱乐乃至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这就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工艺品。2008年6月7日,葫芦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访完姚瑶老师后,团队成员顿时对葫雕工艺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在征得姚瑶老师的同意后走到工作台进行了初次尝试。团队成员在拿起刻刀的那一刻,手不自觉地哆嗦起来,经过姚瑶老师的指导后才得以继续。姚老师一边指导着队员进行雕刻,一边向队员介绍起葫雕工艺。根据姚老师所说,葫芦雕刻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葫芦器工艺。刻葫芦就是在葫芦上进行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说完,姚瑶老师便自己拿起刻刀向团队成员演示了一下这两种雕刻技法,在姚老师的演示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于葫芦雕刻这项技艺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如同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葫雕这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当谈到传承这一话题时,姚瑶老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她说道:“我们做葫雕其实是一个减法,因为雕坏了就没办法再继续下去,而且因为浮雕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很少会有人静下心来将其雕刻完成,现在大机器也能大批量生产葫雕艺术品,导致手工雕刻的人越来越少。” 面对手艺人的数量逐步减少,传承工艺可能无人传承的情况,姚瑶老师告诉团队成员,她一直都在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寻找更多的手艺传承人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到葫雕技艺。
推广和传播一直都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手艺也正在以一种新面貌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对此,姚瑶老师也提到,无论是在手工艺技法上,还是在外表形式上,葫雕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在时代发展迅速,物质淘汰快速的当今社会,如何使古老技术继续发展传承下来,不被淘汰,成了姚老师一直思索的问题。
结束了一天的形成后,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了有关葫雕的知识,更意识到了保护非遗文化已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财富。队员们表示后期将结合多地的调研成果,将优秀的非遗文化拍摄成系列纪录片,以光影的形式记录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布在团队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共同助力葫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青春力量。(通讯员 许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