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模是完全依照真船的形状、结构、色彩,甚至内饰部件,严格按比例缩小而制作的比例模型。为了了解和学习吴氏船模技艺,感受古代人民的航海智慧结晶,让更多的文化爱好者能够感受古代舰船的魅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于8月4日来到合肥市庐州吴氏船模传习所开展“岁月失语,非遗能言”系列活动。在吴培先生的带领参观下,团队成员表现出了对船模极大的兴趣和热爱。
来到传习所,团队成员便看到一艘艘气势磅礴又蓄势待发的巨轮。精致的木条拼装和雕刻将巨轮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展现了出来。吴培先生善于对细节的掌控,巨轮上不仅有巨大的船帆、平整的甲板还有栩栩如生的水手,甚至小板凳,小桌子。每一件物品都是按照轮船
原本的样子以一定的比列进行雕刻拼装的。以最大程度还原了巨轮的原貌,团队成员如今也有幸能够一睹早期战船的风采,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
吴培先生将他的作品按照不同时期分门别类放置在一起,这一方面可以很方便的将不同时期的战船进行对比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很方便的让吴培先生知道哪个时期的战船没有雕刻,可以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吴培先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战船制作出来,供后世的人们欣赏和研究。
如今,各类钢板材料制成的战舰早已将木制战船替代,它们更加适用于战争,更耐用,但是却少了船匠一锤一敲的情怀。船模不仅仅只是一个模型,它曾经也是一个国家地位和文化的象征。吴培先生制作的船模,不局限于外观相似,他更加追求这种文化的体现。团队成员在参观船模的同时,也从吴培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早期的海盗船文化。团队成员身处于传习所,更像是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的每件船模都诉说着当年的历史。与其说是一件件船模,不如说是一个个精通历史的老师。团队成员也是何其有幸能够亲眼目睹木制舰船的风采。
在吴培先生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在取得吴培先生的同意后开始进行船模的制作和学习。吴培先生给团队成员准备好将使用的工具后,便开始手把手教授团队成员进行船模制作。团队成员在吴培先生的指导下也很快的完成了一个船模作品。
在聊到吴培先生学习船模的时候,吴培先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早期在比利时开展了一个大的船模展,清政府为了参与这个重大的国际船模比赛,号召了民间艺人,做了好几条船模送过去。在展示的时候,到别的国家,甚至在英国的时候清政府那时已经不存在了,八年前,比利时国家的组织找到了上海,说两百多年前做的船模还在我们国家,保存到现在并获得了奖。”船模制作技艺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且制作的船模质量非常好,获得国内外文化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正是在这么一个个大国工匠的努力下,将中国的技艺展现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关注。
吴培先生的船模也曾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这不仅是对吴培先生技艺的肯定,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保护和收藏。现今,船模的技艺传承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喜爱船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坐下来,耐下性子来跟随吴培先生学习船模技艺的人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学起来较为困难,花费时间长,另一方面是获得的回报少,难以获得理想的生活。这也就导致吴氏船模面临着人消技亡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船模还是剪纸,亦或是雕刻技艺,都是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共同的记忆和记号。将这些优秀文化推向更广泛的人群,不仅是记忆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