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成员进入到文化馆内部之后,一条气势恢宏的草把龙映入眼帘。官老先生为团队成员介绍了草把龙灯的起源和历史。相传,草把龙灯又被称为“火龙”,发源于宋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期间,人们都会举着草把龙,提上贡品,随着民乐吹打队伍走到龙潭旁叩拜龙王,做祭祀仪式,请求火龙星下凡帮助民间百姓,除魔驱妖,驱瘟辟邪,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草把龙灯的制作,它是用竹竿、竹子、铁丝、龙须草等各种材料慢慢组织起来的,一个人一个龙灯做下来需要半年时间,一般我是把框架做好以后,请人把草编上去。现在做一个龙灯需要一万五千元。”官守华老先生向团队成员讲道。关于龙须草,官守华老先生又给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很早以前,玉皇大帝派火龙星下凡,体验百姓的生活。火龙星下凡以后看到百姓打着赤脚干活,走路打着赤脚,一旦下雨身上就湿完了。后来火龙星拽了一把胡子撒向天空,漫山遍野就长出了龙须草。长出龙须草以后,老百姓用它打草鞋,干农活时身上披着蓑衣,后来老百姓把它起名叫龙须草。”官守华老先生说道。
紧接着,跟随着官守华老先生的步伐,团队成员来到陈列室。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一把把生锈的农具、一个个陈旧的瓦罐承载着几代人生活的回忆。团队成员通过官老先生的藏品,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老一辈农民们在建设家乡、建设祖国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来到官守华老先生的办公室,对官老先生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官老先生强调现在草把龙灯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消艺亡”。草把龙灯是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官老先生也曾带领他的队伍来到北京进行现场演出,引的人们拍手叫好。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美好寓意且观赏性极强的草把龙灯,由于年轻人都不愿意弄这些,工资太低,很多人不愿意接触。正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柏林镇综合文化站是官老先生一辈子的心血,他凭着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奖项。官老先生表示,他现在正在培养他的儿子官欣先生成为草把龙灯第七代传承人。不仅是将自己大半辈子创建的事业延续下去,更是对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官老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荣誉室。一个个荣誉的取得,正是对官老先生一步步前进的肯定和证明。官老先生从一个只有几平米简陋的小屋开始起家,因为心系非遗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得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艰苦就放弃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岗位。官老先生向队员简单介绍了部分荣誉取得的艰辛历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官老先生双眼湿润,他好像是又回到了当年的那段艰苦岁月。
团队成员在经过与官老先生的交谈后,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官老先生在与团队成员道别时,再次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护非遗、宣传非遗、传承非遗的队伍里来,让更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延续和发展。团队成员表示,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去保护和发展老一辈留下来的优秀非遗文化。非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新时代青年绝不允许它消失在时代的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