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返家乡实践|文化传播学院黄河源调研团开展调研活动
2022年暑假返家乡实践|文化传播学院黄河源调研团开展调研活动
一、调研纪实·寻访炎黄根魂,探寻孔孟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要延续历史人文脉络,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指定了可行的具象化途径。7月20日至8月9日,“寻根问祖”黄河源调研团在湖南、山东、陕西等地开展实践活动,致力于将对黄河文化的探寻落实一个个文化景观的实地寻访中。
黄河流域地域广博,团队着眼于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重要地位,选取了湖南株洲炎帝陵、陕西延安黄帝陵,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团队探访文化保护政府部门、文旅文创相关企业、文化研究科研机构及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实地寻访文化遗迹,获取了县志在内的多地文史资料、地方庙宇碑刻资料、活态口头文本等资料,获得良好实践成效。
黄河流域地域广博,团队着眼于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重要地位,选取了湖南株洲炎帝陵、陕西延安黄帝陵、山东曲阜“三孔”遗迹作为重点进行调研,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在湖南株洲,7月20日,团队成员李彦青寻访原始炎帝陵墓,访谈导游等工作人员与当地群众,从基层的风土人情中认识炎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了解到了了株洲炎帝陵的景区现状与历史背景,在田野调查中重新认识更个体化、更生动的民间口述炎帝传说,实地查证炎帝祭祀相关文化习俗。团队。7月25日,团队成员曹俊杰针对黄陵县黄帝陵文化开展了深入访谈实践活动。他同样是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寻访黄帝文化在百姓间口耳相传的痕迹,对庙宇陵园中包含的传说故事、民俗进行考证,探寻轩辕庙区的石碑、影碑等各类碑刻。
2022年8月17日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宣传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炎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内涵的重要组成,应当被继承发展,参与进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中,团队的调研成果为此提供了佐证。李彦青访谈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进行以黄河故事与炎帝神话为主题的座谈活动,了解了“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国家号召下民间研究者的理论与思考。他会长表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进一步挖掘炎黄文化资源,凝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对轩辕黄帝祭祀典礼、“炎黄子孙林”种植活动等祭拜活动的深入调研,曹俊杰收集了祭典文化使人们获得根祖文化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
在陕西黄陵,7月25日,团队成员曹俊杰针对黄陵县黄帝陵文化开展了深入访谈实践活动。团队开展田野调查,广泛了解了黄帝陵祭拜文化在当地百姓中的流传情况。同时,团队对庙宇陵园中包含的传说故事、民俗进行考证,探寻轩辕庙区的石碑、影碑等各类碑刻。通过对轩辕黄帝祭祀典礼、“炎黄子孙林”种植活动等祭拜活动的深入调研,团队认识到祭典文化使人们获得根祖文化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
二、宣讲纪实·广播黄河文化,活化华夏印象
广泛宣传是深化文化记忆、提升其社会发展根基的重要手段。7月10日至今,黄河源调研团在山东、青海、甘肃、陕西等地开展以“讲好黄河故事,寻访国家记忆”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团队秉持探寻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为初心,在政府、学校、社区等多个场所开展实践,获得良好实践成效。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团队深入青岛、河北、江西等地基层社区,让黄河文化在群众中落地生花。在陕西省金蚕小镇池河镇西苑社区儿童之家、河东区中山门街龙潭路社区等地面向普通大众开展宣讲,让新时代的黄河之歌飘扬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团队成员在黄骅市骅东街道文化站开展宣讲,团队成员将黄河历史故事与民乐、歌舞、相声等多样化的娱乐形式相融合,激发人民群众对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的强烈情感共鸣。同时,团队成员就“溯黄河源流,凝文化根魂——黄河文化综述”与负责人吴晶进行座谈。她表示,团队成员应当认识到黄河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衍生出大量的地域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挖掘重点、共同点,联合开发。
校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团队组织并联络返校宣讲队伍,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八珠乡红军小学、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陇南市西和县北川中学等广大中小学开展宣讲。如团队成员在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第一中学,就“中华自古民族多,血脉相连同根源——喀什与炎黄文化”开设课程,立足喀什独特的地理位置讲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故事,结合喀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过程强化黄河上下五千年、二帝炎黄战后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展开“华夏一脉,同气连枝”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壮丽诗篇。
三、教育纪实·走进课堂校园,深植精神文明
7月10日至今, “寻根问祖”黄河源调研团基于对黄河文化民族血脉和精神图腾的重要地位和与之不匹配的传播现状的认识,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文化进课堂”活动。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团队努力推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教授形式,着力明确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向何处去的文化定位,推动校园成为学生们学习、传承乃至发扬黄河文化的乐园。
在炎黄文化一节中,团队帮助学生认识炎黄文化的历史内涵、神话故事和当代意义,在华夏部落统一的历史事件中培养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在《我的中国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等朗诵活动中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成果展示·文创技术联动,实现融合传播
文化发展需要落在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上,投入文化市场,构建新型业态。团队整理相关调研成果,凝聚文化标识,开展文创活动。团队走访黄河沿岸5省12市的景区、旅游社及文旅单位,亲身体验了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收集并着力打造了黄河自然风光、黄河文化风采、黄河美食风味等多种形式的“黄河印象”。其中,团队尤其注意黄帝陵、炎帝陵、三孔、三孟等标志性文化景观景点,结合轩辕黄帝祭祖大典、炎帝祭祀仪式、祭孔大典等面向海内外的寻根问祖活动,抓住黄河流域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的文化定位。同时,团队结合对政府、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多个代表性人群的深度访谈,挖掘不同年龄阶段的兴趣点,从而提炼核心符号表征。
基于对黄河文化的整体印象、文化内涵、核心元素的深入把握,团队积极响应双创号召,推出自主设计文创产品,通过将黄帝、炎帝等历史人物进行漫画形象表达,将创意元素融入历史故事,把黄河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古老的黄河文化以青春的姿态、爆款的流量跨越千山万水、飞入千家万户。目前,团队已与此山文化创意公司签订协议,投入生产。
“大河汤汤万古流”,黄河文化的传承发扬是长期的事业。团队将坚持“讲述黄河故事,寻访国家记忆”的初心使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实地探访调研,不断创新,努力助推黄河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当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