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9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寻粹”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安徽黄山市,开展“岁月失语,非遗能言”主题活动,并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笔传承人杨达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徽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控制墨液,宜书宜画,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图为杨达为团队亲笔所书写的字。
据杨达老师介绍,徽笔兴盛于宋代,以古徽州吕大渊、汪伯立与新黄山杨文等制笔大师为代表,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制作而成。徽笔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几百年来一直是古今书画艺术大师与收藏家们喜爱的瑰宝。但是自从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毛笔不再是人们日常的书写工具,毛笔市场急剧缩减,由此,徽笔及其制作技艺日渐式微。 在杨文的徽笔家族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先祖重拾技艺,开设毛笔作坊,至今已有八十余年。他的爷爷杨友金与奶奶徐余德均为制笔好手;同为制笔好手的父亲杨恒云和母亲吴木英在公办笔厂做事。在业余时间,为了方便将祖传手艺教给杨文,同时也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在家中手把手地教会杨文做点徽笔,拿到景德镇瓷厂去卖,换点瓷器回家。而杨文的徽笔学艺,虽然悟性极强、兴趣极高,然而由于祖传的习艺传统,使得他也吃了不少苦。在他的整个小学、初中求学阶段里,他每天上学前都必须要用嘴里的唾沫口水润透笔头、每次都要咬完300只笔头的任务之后,才能获得一段甘蔗边吃边上学去。因此,杨文不仅只是出身于制笔世家,而且直到现在,支撑着他的笔庄和研究所的,主要还是他的杨氏家族一家人,包括:他的奶奶,他的父、母亲,他的三个姐姐与姐夫,他的妹妹与妹夫,他的妻子与儿子等,人人都是徽笔制作的行家里手。而杨文,则无疑是杨氏徽笔制作团队中的中流砥柱,是杨氏制笔世家中徽笔制作、研究的主要传承人与代表者。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徽笔的制作技艺相当考究,仅一只笔头的制作,就有72道工序之多。一般来说,徽笔制作技艺包括“水作工艺”和“干作工艺”两部分,其水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毛料、叠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绒毛、齐毛锋、配毛料、梳整毛片、卷制笔柱、披笔被毛、扎笔根等;其干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选笔杆、安装笔头、沾合笔头与笔杆、修笔头与定笔型、刻字等。在徽笔制作技艺中,有哪些工序是最为关键的呢?徽笔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文认为:至少有“选料、齐毛、配料、粘合笔头、修理笔头”等这些是至关重要的——选料分毫:制作徽笔选料是最重要的,所用材料都是用冬季的动物皮毛,因为只有冬季的动物皮毛,才能达到制笔所需毫毛的标准。齐毛:右手握住牛骨齐板,左手握紧毛体的根部,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按紧毛体的顶端,从长到短一根一根的拉齐,然后把拉齐的毛体根据需要的长短,从毛体的根部将多余的部分切除,形成平整的切面,再用单面锋刀轻轻剃去倒毛。配料:一个笔头是由主毛、副毛、披毛搭配组合而成的,配料时按比例将主毛和副毛混合在一起,披毛则单独处理。粘合笔头:笔头与笔杆的镶嵌要吻合,两者直径相差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脱胶掉头,笔杆和笔头所使用的传统胶水为松香。修理笔头:就是将毛笔头整个放置在鹿角菜汁里面,再除去多余的胶汁,用修笔刀清理残毛和西锋笔规定尺寸长的毛,用手把毛笔头修成圆锥形。
在杨文的徽笔代表作中,最吃功夫的,就是这支名为“滋龄妙笔”的创新徽笔,是一支费尽杨文九牛二虎之力的极品之作。那是2001年的事儿,经过朋友的介绍,杨文有幸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著名画家杜滋龄先生相识,并且接受了杜先生提出的创新徽笔试制任务,他的要求是:研制出一支特别的徽笔,这支笔的性能可以帮助他只用一支毛笔就能单独完成一幅作品,而不需要如现在这样在作画途中须更换多支毛笔,以便于他在参加笔会时的携带。于是,迎难而上的杨文开始了又一次徽笔创新的拼搏:他认真的翻看,研究画家们留下的画稿和资料,找出各种毛笔绘画时的特性,找出画家们不同的绘画手法对于不同笔的要求,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而相应设计出该笔的图稿,决定借鉴鹤颈为细长毛笔、多用于线的勾勒,及石笋笔毛多锋短、含墨丰富的特点,加以结合并给予改良;确定总体思路后,他又开始用各种材料相结合以制出杜先生要求的毛笔,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至今,杨文的徽笔创新代表作,已经有《微刻金刚经徽笔》、《滋龄妙笔》、《画龙点睛徽笔》和《桃园三结义徽笔》等多件;徽笔工艺研究类论文,也已经撰写或发表了《徽笔的创新》、《徽笔的制作过程》、《徽笔的制作与发展》、《试论徽笔的鉴赏》等多篇。同时,杨文的徽笔频频参展、屡获殊荣,主要有:1999年6月,参加“昆明艺术博览会精品展”获金奖,并被世博局永久收藏;1999年10月,参加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获世纪杯佳作奖;2000年10月,入选并参加“第三届西湖艺术博览会”;2004年4月,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并获银奖等。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先生在徽笔工艺研究所试笔后,夸之曰:“神笔”。
随着“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书画业、非遗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杨文的“杨文笔庄”与“徽笔工艺研究所”,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制笔、研究人员二十多人的规模,年产各式徽笔十多万支。杨文的儿子杨达学业完成以后,也子承父业地加盟徽笔事业,一年多以来,他对徽州毛笔的制作技艺很有天赋, 而且认真、勤奋、刻苦,现有小成。杨文表示:“今后我将加大力度,广收门徒,以确保徽州制笔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