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南俊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变,那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需要青年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了了解如何改变传统非遗文化发展现状,振兴乡村经济,怎样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7月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合肥蜀山区大岭南乡村,探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土陶”如何丰富蜀山区乡村振兴的内涵。
溯源庐州土陶,建立野佬陶坊
实践队的第一站就是来到合肥蜀山区大岭南乡村。在提前与李宏亮先生预约好,队员们有幸参观李宏亮先生一手打造的“土陶乐园”——野佬陶坊。低矮的栅栏、利落整洁的庭院、青砖白缝的乡间小屋, 推开深藏巷陌的柴扉,一潭莲花正悠然绽放,伴着李老的热情欢迎,给实践队员一一讲解藏在乡村里的千年庐州土陶非遗文化。
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它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泥土是很纯粹的东西。”李宏亮在父辈制陶的耳濡目染中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大学毕业的李宏亮毅然决定回归家族事业,在岭南乡村“野佬陶坊”的成立让他潜心研究陶艺至今。
着力打造传习基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在李老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庐州土陶传习教室,这里是李宏亮先生给热爱土陶文化,热衷土陶制作的学生们上课的地方,以系统的教学为庐州土陶的“下一代”打好基础。李宏亮一边带队员们参观一边说道:“人生很短,能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事愉快的爱好,这是一直是引以为傲的一件事。”因为热爱,土陶的创造和传习常常让李宏亮的内心达到一种满足的状态,这或许就是匠人的心境。
当队员问道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远离市区的乡村建造自己的工坊,而不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方,这样不是能更好的吸引热爱土陶的人吗?李宏亮先生说:“之前也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会扎根在这里。事实上,这是源于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可以说是经历过喧嚣之后的内心所向。”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土陶丰富了蜀山区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喜爱。蜀山区以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文化发展上的宏观建设,在为庐州土陶的发展创造环境的同时,也通过组织校园传习活动为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大众创造联系,网聚多方力量,带动非遗文化和岭南文化旅游发展,推进文化深层次融入乡村振兴。
走进岭南乡村,探寻土陶遗风
告别李宏亮先生的土陶工坊后,实践队员们在岭南乡村感受乡村发展,到处都是翠绿的草坪,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文旅建筑物,青山绿水映出岭南乡村人民美好的幸福生活。在走进一家小商店买水的过程中,队员许程娅从收银员那里了解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这座远离喧闹市区的乡村,寄情乡村魅力。并且有很多游客都是奔着庐州土陶而来,来到李宏亮先先生的野佬陶坊拜访,虚心学习制作庐州土陶的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2018年起,蜀山区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对大、小岭南按照“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原则,打造具有江淮地区特色的村落。小庙镇依托生态、文化、科技等资源优势,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为突破口,精心打造蜀山·将军岭乡村振兴示范区,特有的乡土味道吸引人们来此休闲放松。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土陶丰富了蜀山区乡村振兴的内涵。扎根美丽乡村,发展庐州土陶技艺,让传统艺术带动岭南文化旅游发展,让非遗文化成为推进文化深层次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是李宏亮一直身体力行的方向,也是蜀山区文化工作重点。
本次调研活动,实践队员都感觉收获颇丰。土陶的文化传承,李老的匠心制作,岭南的土陶文创产品,都给实践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队员们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的每一处角落,用热爱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探索非遗,了解非遗,发扬非遗,是实践队员,更是广大青年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