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充分了解非遗文化在当地发挥的经济纽带作用,并了解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7月9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安徽省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开展了“岁月失语,非遗能言”主题活动,对谢四十先生进行采访和学习。谢四十作为先生从事茶艺加工已近四十年了,他在继承黄山毛峰传统技艺的同时,将黄山毛峰推向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黄山毛峰也得到了传播与发扬。
走进徽茶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员便看到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有关介绍,茶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随着时代和民族的发展不断变更,以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为精神体现。黄山毛峰在茶文化的延续下保持自身传统,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且新叶采摘于黄山高峰,遂取名为黄山毛峰茶。在谢四十先生的讲述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黄山毛峰传统加工工艺流程是鲜叶的采摘与摊放——条青——揉捻——烘焙。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又进行机械加工工艺:摊放——杀青——做形——烘干。在制作毛峰茶时,值得注意的就是要高温炒去茶叶表面水分炒出茶香。
三月中旬前后,是黄山茶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每天凌晨2、3点,茶农们就起身,背上背篓,打上照明灯,连跑带走地爬上1800米的高峰,去采摘毛峰的嫩芽。黄山山势陡峭,满山草木葳蕤,而茶树只被种植在每座陡峭山峰上一些小块的平坦土地上。这里的茶园是零零星星的,采摘鲜叶,需要漫山遍野地跑,从这座山头到那座山头,从这片茶树到那片茶树,茶山短则爬半个小时,长则爬一个多小时,大量的时间都在路上。即使是到了茶树区,也不意味着能摘到毛峰嫩芽。尤其是明前茶,是茶树在头年秋季萌芽、冬季休眠,开春再生长的嫩芽。所以,茶农要到每座茶山上寻找极少的一芽一叶初绽的嫩芽采摘。每年头波采摘制作的黄山毛峰,数量少之又少,成本非常之大,品质非常之珍贵。
“黄山毛峰怎么去保护、怎么去传承是不容乐观的。近些年来,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包括安徽全国各大产茶的地方,一些厂家商户都说制作的是黄山毛峰,进行造假,对黄山毛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制茶人简化技艺,偷工减料,急功近利。”谢四十先生谈及黄山毛峰茶时面露难色。黄山毛峰未来发展趋势不被看好,原料不被尊重、采茶技艺不被尊重。据中国茶协会报道,2001年国家生产茶叶进口茶叶减去内销茶叶减去外销茶叶,滞压八亿多斤,茶产能严重过剩,所以黄山毛峰市场如今不被看好,越来越严峻,这是令人非常遗憾和可惜的事情。谢四十先生表示,自己作为第四十九代传承人有责任义务传承第五十代,要始终坚守黄山毛峰的制作技艺与味道,坚守正宗的原料、正宗的技艺。
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黄山毛峰茶的发展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就是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精神,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唯有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新方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融合新产业、新元素,让非遗在群众中"活"起来 。同时,构造出一条可以保持视觉、听觉传达的文化链,通过直播记录毛峰茶的加工、制作的全过程,让大家更加了解黄山毛峰,了解它背后的非遗传承技艺,让非遗"醒"过来。唯有与时俱进,融合新产业、更好的生产线去销售与传承。将非遗与旅游业相融合,建立黄山毛峰非遗传承基地进行教学,建立博物馆记录文化,开展全国各地的旅游研学项目,让茶文化爱好者体验制茶、做茶。让黄山毛峰通过将旅游业融合带动经济发展,逐渐再次走进大家视野。正如谢四十先生所说,非遗技艺最好的传承,首先它要活得好,然后还要让人了解、知道,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不断改进技艺,非遗技艺才能货真价实地传承下去。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要为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文化保护不只是让大家熟知,更重要的是找到它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新时代的眼光、思想、胸怀进行创新性发展,让其发挥当代价值,做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经济发展促繁荣,产业振兴促经济。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青春之力正蓬勃发展,作为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文化保护事业,追寻非遗文化,让非遗的长风生生不息。(通讯员 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