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实质即为确保传承不断档,同时扩大影响力,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因此,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非遗保护工作进程。发扬文化事业需要打开格局,面向本省,外省文化爱好者。政府拨款,对进行文化宣讲、对外文化讲学、接待外省非遗调研团体、在学校进行“非遗进校园”课程讲学的传承人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传承人定期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宣讲笔记,调研合照等证明材料,政府提供相对应资金,同时为长期投身文化教育宣传,积极性高的传承人进行鼓励与嘉奖。以引导传承人投身教育事业,宣传事业,促使独立非遗项目在更大范围内(省内,省间)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开拓自身文化教育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社会调研组织与基层调研团体开阔文化视野,前来本地进行非遗宣传。
从青少年时期进行文化熏陶,能够大大加强青年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020年10月9日教育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非遗进校园政策目前由国家大力推进,在部分重点城市已然成为校园常态,但部分地级市落实情况不佳。应当加强对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的重视与扶持。在中小学内开展与非遗有关的趣味活动、手工课程等,向孩子们播放有趣的非遗文化小视频,邀请本地传承人与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既能推动非遗文化宣传发展,更能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内心。大学内开办非遗文化专业课、选修课;鼓励创建社团;邀请本地、外地著名传承人来校宣讲传统文化课程。让有时间,有能力进行非遗文化学习、弘扬的大学生们从内心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