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
走进梅州市大埔县,“八一起义军三河战役纪念园”牌坊屹立跟前,曾经炮火连天的战略要地三河坝,如今已成为坐拥水网纵横环抱、鸢飞鱼跃点缀的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在笔枝尾山顶远眺三河坝,三天三夜浴血奋战的硝烟仿佛仍在眼前。
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三河坝战役纪念馆里热闹非常。队员们站在朱德元帅的讲话摘录前默读,那是为红军指向游击战、走向农村、走向群众的讲话。一读将军之言,方知红军成长的曲折。纪念馆外可以饱览梅江、汀江、韩江的美景,可以看到江河交错、地形复杂,远处江河泾渭分明,逶迤起伏气势磅礴,相携相拥奔涌远去。实践队员拾级而上,来到笔枝尾山顶,瞻仰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朱德元帅题写的碑名“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正楷鎏金字。晓之以碑,动之以情,队员们一字排开,共同瞻仰以血汗浇筑新中国的千万军魂,将先辈生生不息的铸就精神铭记于心。
在党几十年的披荆斩棘中,三河坝战役自始至终是颇为壮观的一笔。朱德将军的文稻武略,让这场以少敌多的硬仗被载入史册,电影《建国大业》对这誓死杀敌的一幕幕还原十分震撼人心,它是胜利的失败,失败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的战斗力和继续革命的决心。它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逐渐把一支正规军事力量打造为新型军队,实现井冈山会师,为井冈山工农起义军注入重要力量。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新道路,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汇东村
走出三河坝纪念园,两个体型巨大的五彩烟囱在繁枝茂叶中若隐若现,数里外便是汇东村。汇东村有“一坝两囱”,水坝位于村口,放闸泄下的水如瀑布般冲击水面,汹涌澎湃的浪成片地翻腾、冲刷,喧嚣的泄洪声直到远方才息宁;抬头可见两个色彩鲜明的巨大烟囱,那是火电站的两个冷却水塔。1号烟囱上有红色“三河坝”字样,下方是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和客家妹手托梅州柚等能够展示大埔红色文化、客家金柚品牌元素的图案,2号烟囱上喷绘了“世界客都,长寿梅州”主题图案,图案绘制根据大埔县特点,重点突出“红色”与“绿色”。鸟瞰汇东村,“一坝两囱”融于远山近水,俨然成为梅潭河畔一道优美的风景线,是梅州著名的红色旅游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汇东村以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场馆、红色标识,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文明乡村氛围。比如,汇东村党群服务中心内陈列了几个不同主题的展馆——红色影视、家训家风、名人明贤、革命故事……跟随书记参观展馆时,队员们了解到,乡民们可以在此享受免费阅览服务,孩子们也常到此处学习,感悟家乡文化。展馆对面是气势恢宏的大讲堂,偌大的讲台上,是习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学习铸魂”的呼吁。村书记站在大讲堂前,自豪地说,汇东村的大讲堂是附近几个村的党员们定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地方,作为几个村的总支部所在地,汇东村党支部深谙“求木之长者,必故其根本”的道理,围绕提升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因地制宜优化组织生活,学用相促打造“活力支部”,极大地提振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如今,汇东村正奋力争当大埔县的“领头雁”,为共同富裕添彩,同时以党建带群建,发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村营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学习氛围。
提及未来的发展时,书记表示,自从土地被大面积征收发展火电站后,尽管每年的分红都会分发到各村户手中,但是村里的土地变得十分有限,难以发展增收产业。要想发展红色旅游业,单靠汇东村是不能让游客“留下来”的。只有发展“多村联动”——聚合周围几个村力量,结合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红色资源,打造出一条精品线路,才能将生态效益、红色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让村民更充分地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在党群服务中心外,与队员们远眺烟囱时,书记表示,过去十年,汇东村被打造成为传颂三河坝红色历史的鲜活媒介,化作大埔县人民心目中“家”的象征,未来,汇东村有信心为三河坝红色苏区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织密文化惠民之网、提升文体服务效能、打造文化共享品牌、强化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稳步打造文旅产业生态圈,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建设,实现致富振兴。
汇东村追求的“富”,是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带动周边区域共同迈向乡村振兴的富裕。汇东村党支部将以“小支部”构筑攻坚克难战斗堡垒,以“小支部”激活重大项目建设新动能,以“小支部”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展望未来,汇东村正加速奔跑在实现老区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奋力书写更加美好的共同富裕新篇章。
东岭村
实践队员来到梅州市蕉岭县东岭村,学习乡村振兴等成果。队员们走进蕉岭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东岭村党群服务中心),跟随讲解员浏览一张张历史图片,讲解员深情地讲述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的红色故事,队员们也沉浸到火热的革命岁月中。在驻村第一书记李志伟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进入“地球仓”参观智能化民宿设施,驻足东岭食用菌产业园的土地里,观察紫灵芝、金线莲、香菇的茂盛生长。在与李书记和村委委员的交流中,实践队员听取东岭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盘活红色资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
据李书记介绍,东岭村依托红色基因,依靠扶贫资金,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和当地特色农业,当地民宿创下年度12万的收益,成为村集体增收目标的重要方向。李书记还介绍到,当地农家乐的菜品制作多为就地取材,客人需要提前与餐厅联系预订菜品。这里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山水风光与特色美食相得益彰。村委委员郭全英女士表示,近年来,东岭村加速盘活了当地红色革命历史,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东岭村力求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郭女士还感叹道,村子近年来的旧貌换新颜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扶贫项目和国家政策扶持。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推动了东岭村的发展,也激发了村党支部的奋斗热情。这十年,村党支部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因村制宜,以“革命红”、“生态绿”引领“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努力建设着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全力以赴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干部群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也深深感受到“红色基因赋能,激活一方经济”的无穷魅力。
李书记表示,疫情之下,无论是脱贫还是振兴,村里都遇到过发展困难,比如人才缺失让电商发展遇到瓶颈、基建标准不高的历史缘故使得如今不得不考虑翻修重建,客栈民宿和农产品的发展也曾陷入低谷……但作为依靠红色文旅带动脱贫的乡村,东岭村不会放弃红色旅游业的打造,红色经济仍是东岭村的主动脉,仍是村集体收入的中流砥柱,而他们要做的,是为村集体收入开更多的路,增加集体收入来源,比如光伏发电为村民带来分红等。李书记和郭女士充分认可国家政策和支部信念的紧密结合,尽管东岭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披荆斩棘,但不会阻挠村支部和群众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将继续利用红色资源壮大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把特色旅游业和绿色农业打造为更强壮的支柱产业。
李书记和郭女士还介绍了东岭村的基层治理情况,村党支部以群众生活得更好为目标,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构建,通过红色资源活化和南沙(蕉岭)共建等项目,村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革命历史资源得以活化。当年战士们一步步奋力开拓的革命道路,如今已成为东岭村红色教育拓展基地里一条清新静谧的栈道,延绵伸向几处战斗遗址和烈士纪念碑,化作沟通人民与历史的“桥梁”,让人们切身体会历史,缅怀先烈。沿着河岸,宽阔平整的村庄大道蜿蜒向前,一侧青山良景绿意盎然,一侧水天一色波光粼粼,一幅幅精美的村屋壁画不时掠过,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革命故事,如同大型的街头档案馆。
这十年,东岭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村党支部及时、精准、高效地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真正做到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与村民共同绘就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成为了铸牢共同富裕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村庄稳定、守卫生态环境、开展乡村振兴奋斗历程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十年,有着深厚红色历史的东岭村将革命文化的红色、碧水蓝天的蓝色、绿水青山的绿色相融合,勾画出富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旅路线。“蕉岭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星客栈”“食用菌产业园”东岭村旅游的一张张闪亮名片。
这十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自觉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意识不断增强。
未来十年,东岭村将大力发展“红色经济”,努力带富一方百姓,力求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跑出振兴发展的加速度。
龙安村-丝苗米产业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蕉岭县坚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强调要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在时代浪潮的簇拥下,蕉岭县龙安村奋发作为,响应“科技兴农”号召,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振兴道路,全村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成为首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十年间,龙安村从“省定贫困村”摇身一变,脱贫成为蕉岭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位于龙安村内的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对周边零散、丢荒的农田进行集约开发,协调种植户和村民,让“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丝苗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在企业家温崇文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生产间,庞大的低温干燥机一部部陈列在车间内,机内用于烘干的熊熊火焰隐约可见,据温先生介绍,丝苗米从插秧育秧、收割烘干到碾米包装,都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且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比自然烘晒的高得多。
千百年来,农民耕作的形象离不开“面朝黄土背朝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历史表明,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更是许多乡村振兴奇迹的创造关键,在这里,自动的低温烘干机便是丝苗米生产的加速器。每批丝苗米都要被抽样送到产业园实验室进行检测,光谱分析仪器、新鲜度测定仪、大米食味计……一台台检测大米的科学仪器令队员们驻足观望。从以往凭借经验判断丝苗米品质,到如今按元素、成分、比例去分析一粒粒丝苗米,无不体现科技带给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农户散卖自家丝苗米,到如今农民与产业园合作打造丝苗米品牌,无不展现凝聚良田给予农民创收增收的力量。如今,科研转型,已成为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标准之一;而科技助农,是企业带领农民共享共建的时代合约;科技兴农,更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道路上的晋升阶梯。
十年来,蕉岭县高度重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依托得天独厚的硒资源,不断把富硒产业做大、品牌擦亮,让宝贵的土壤“流金淌银”。蕉岭县将立足“小地标”打造“大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擦亮“土字号”变身“金名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凭借富“硒”水稻这一农业支柱的高原高峰,让蕉岭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地标力量”。
白马村-上合花海
满目青山之间,天光云影之下,梅州蕉岭县白马村充满了生活的张力与奔放,白墙黛瓦的民居坐落在新建的柏油路旁,美丽稻田、古朴民居,勾勒出乡村的诗意生活。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点”,白马村通过村民入股办企业模式,集约了300多亩土地,种植具有经济、观赏价值的植物。与此同时,田村民理事会牵头整修改造民居、完善道路路牌等,突出客家特色,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客家田园休闲产业村落。一沐春风万顷黄,美丽乡村春意浓。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白马村“借智借力启新程”,一家咖啡馆的老板告诉队员们,这十年来,白马村的改造提升工作为村里许多农户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机会,他们作为白马村的村民深深受益。白马村以景观农业为媒,把人气的吸引力转化为经济力,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从而引领村民增收致富,增加村集体收入,努力为白马村打开一扇通往乡村振兴之路的新大门。
总结
山水纵横的蕉岭县,文化农业兼蓄,客家聚居融合。扼守冲要的三河坝,地貌南北三分,红色故事珍存。纵横的江河,连绵的山峦,如织的田野,勾勒出梅州的模样,是演绎梅州厚重历史的舞台,但探讨梅州的历史文化则要进一步拉开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思考。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结点,越过梅州的千山万水,思绪或盘桓在条条道路的尽头,或追随滔滔东去的寿乡之流。
时移势易,新时代的梅州有了自己新的定位,在铸牢乡村振兴建设意识里,且看人文大埔、大美蕉岭——梅州正以登高望远的精神,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