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震撼人心的一幕,惊艳了全世界,也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许多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都集中在黄河流域。炎帝与黄帝的融合、黄帝与蚩尤之战、嫘祖养蚕缫丝、尧禅位给舜、禹治理水灾、后稷教民稼穑等神话传说都与这里有关。依据大量考古发现和古典文献记载,无可辩驳地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黄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大禹、贾鲁、栗毓美等治水英雄,以天下苍生为己念,以为民造福为己任,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操。黄河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勤劳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在进行农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务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
黄河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载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其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黄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也都诞生于黄河流域。
黄河文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黄河文化带给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黄河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黄河上游的甘肃,承载着黄河文化底蕴的青城古建筑群焕发新彩、古渡古驿得到整体保护,黄河文化更加具象地浸润着游客和周边群众的心灵;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规划用心,集中展示黄河形成及黄河上游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的统筹下,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稳步开展,文物保护动态监测和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升级,黄河文物受到了制度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在黄河中游的陕西,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等遗址,文物上乱刻乱划的“疤痕”得到“治疗”,古建筑受到科学“保养”;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走进全球视野,展现中华文明魅力。这座遍地宝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正以崭新面貌诠释着黄河文化保护工作带来的显著成效。
在黄河下游的河南,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完成黄河沿线7051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黄河流域947项省级非遗项目调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488处重大资源分类与评价,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仰韶村、庙底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建成开放,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加快建设,700余公里沿黄生态及文化旅游廊道初具规模。黄河文化系统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