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讯(通讯员石浩然)7月6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不忘初心,精于专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赴威海实践服务团在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术指导老师贾越、任怡然,园艺学院专业指导老师陈旭的带领下,前往威海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新元果业栽培基地观摩学习,在观摩学习中了解了现代果园栽培模式和威海市现代苹果园区主种植苹果品种,以及未来苹果栽培模式的发展趋势。
上午,实践团抵达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农科院负责人吕毅为实践团做了汇报,吕毅在汇报中介绍了威海果业生产基本情况,至2020年底,全市果树栽培面积86万亩,栽培的树种包括北方落叶果树几乎所有树种、少数亚热带数种,如无花果,苹果栽培位居绝对首位,现代苹果园面积30万亩,在农科院种质资源库中拥有苹果、甘薯、中草药无土栽培等产业基础体系,多项作物技术获国家专利。在现代苹果园发展过程中,吕毅指出威海市农科院种植资源库于2008年提出“现代苹果”“省力栽培”,2009年正式开始研究新建果园实行现代化苹果栽培模式,由20世纪80、90年代的乔化密植栽培模式转向矮砧密植集约化栽培模式,这种新的栽培模式在威海快速扩张、蓬勃发展,促进了威海地区苹果等果树类产业的转型升级;农科院贯彻“坚持高标准建园,省力化管理,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理念,经过多年发展,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内苹果优势产区,成为国内外苹果知名产区,为威海市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为吕毅为实践团讲解威海苹果状况。 通讯员 吴源朋供图
汇报结束后,吕毅带领实践团参观了现代苹果园区和甘薯、西洋参、无花果大棚,在苹果园区中,园区上方基本都装配了防雹网,这种防雹网可以减少鸟害、降低日灼、防风、防雨水等作用,防雹网在威海果树产业上基本实现了全面推广;现代化苹果园区也对苹果枝干上做了文章,通过培育使苹果树干成Y型、一字型生长,便于对园区进行机械化管理,向省工、省力方面发展;在一块苹果区域里,实践团发现苹果树下种有鼠茅草,吕毅介绍通过在苹果树下种植鼠茅草,可以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的生长,鼠茅草死亡后分解也会为土壤提供肥料,第二年鼠茅草种子会重新发芽成长,形成生态循环,这一模式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并且也提高了土壤肥力。随后甘薯、西洋参、无花果等相对应的研究人员也各自为实践团进行了讲解,让同学们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
下午实践团前往威海市新元果业基地加深对现代苹果栽培的认识,新元果业负责人于伟建接待了实践团,并为实践团讲解了多种苹果品种,例如富士、嘎拉、威海金、鲁丽等,对不同品种的苹果的生长习性、口感、价格也做了详细介绍,实践团的同学们观察了不同品种的苹果,比较了它们的不同,并做了笔记。新元果业基地苹果栽培实行免袋栽培模式,于伟建说:“苹果套袋多为人工操作,规模化苹果园区往往具有几百亩地,如果选择人工套袋,成本会提高十几倍,而且免袋苹果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大于套袋苹果,规模化苹果园区未来趋势就是免袋栽培,现在免袋栽培模式还有很多不能达到的条件,例如病虫害大,需要人才去培育新品种,或者在农药、肥料方面下手,让免袋栽培成为可能。”随后于伟建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微生物实验室,于伟建指出:“现代农业不在局限于表面,而向微观方面进攻,从本质下手,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微生物领域具有很大的前景。”把微生物应用到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现在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也有会有帮助。
于伟建也同样提出了农业方面的通病,即涉农人才的缺失,现代果园需要管理方面的人才,需要踏实研究型人才;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涉农人才的助推。
最后于伟建对青岛农大实践团提出忠告:要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融合,这个融合过程是辛苦的、无聊的,农业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领域,很多时候书上学的可能与现实情况不一样,这就需要去融合,而且这个融合过程可能一年、二年,在这一年、二年中,同学们一定要保持心态,多下地、多积累、多做笔记,做一个“自讨苦吃”的青年。
图为于伟建为实践团介绍现代化机械。 通讯员石浩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