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神医华佗开辟第一片药埔开始,一千多年来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东汉末年,亳州便已种植中药材,如今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万亩,总产值超过1450亿元,被誉为“中华药都”。作为闻名全国的药材之乡,亳州近年来借力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科技化种植,诸多乡村因发展中药材产业踏上致富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行业在当前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学习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滁州学院“三下乡”经济与管理学院赴亳州市谯城区探索中药材产销模式实践小分队一行5名成员于7月15日前往安徽省亳州市康美中药材交易市场、十八里镇种植基地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进行走访调查,为乡村振兴建设献计献策,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走访当地村民,探索中药材产业来源
自乡村振兴工程实施以来,亳州市以中医药产业为立足点,借助对当地气候、土壤等优势,带动贫困村村民大力发展中医药材的种植,鼓励脱贫村发展适宜中药材种植,加大科技投入,用新兴技术带动创新,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提升中药材品质。目前亳州全国白芍的种植面积在70%以上,并且中药材种植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亳州市政府利用“产旅结合”的方法,在不断完善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和科学的种植方法,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中药材力量。
同时中药材企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当地的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让中药材成为当地的“振兴良方”。我们以十八里镇的种植地为主进行走访,了解到由于自身种植规模小和管理相当落后等原因,大部分的土地现已经被种植户承包。深入交谈,村民们也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种植条件。十八里镇地处皖豫交界处,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土壤适宜多种药材生长,是亳州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区。目前当地设立了多个工业园区,为发展中药材加工提供基础。同时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带,促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化,为乡村振兴打造“亳州样本”。
在走访途中,我们收集了来自村民和种植户的不同中药材销售渠道,收集相关的数据并整理,根据当地中药材销售情况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寻求适合本地中药材的新发展模式,为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销售建议。
走进康美药城
,
探究中药材产业发展
“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遍天下”。中药材作为“金字招牌”,从最初的走街串巷贩卖中药,再到现在形成专门的售卖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康美中药城目前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中药城内各种中药材一应俱全,走进交易大厅一楼,药材市场内人声鼎沸,阵阵药香扑鼻而来。大小不一的商铺内,陈列着各种珍稀草药,买家与卖家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人正在询价,采购。走上二楼,大多数都是中医药美容养生的会馆,用传统古法理念结合现代需求,将千年中医药变得“年轻”起来。
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对中药城中的商户进行了采访,收集最新信息资料,有效提出建设性建议。团队成员也同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交流探讨,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当地中药材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完善交易中心集加工、物流、旅游为一体的智慧交易新模式。
游览历史景点,感受古城文化魅力
“生旦净末丑,相约花戏楼”,花戏楼至今已有365年的历史。
刚到达花戏楼,队员们远远地就看见了屹立在楼前的两根铁旗杆,长达16余米,铁铃飘摇,蟠龙缠绕,大气磅礴。楼门上精妙绝伦的砖雕,虽小如绿豆花生,每个细节却栩栩如生,传达着妙趣横生的故事。戏台上的彩绘“善恶忠奸看脸谱,旦生净末展妙喉”,台下已是物换星移几度秋。参观五禽戏,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并明白五禽戏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游览花戏楼,队员们在被精妙绝伦的古代雕刻艺术震惊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学习有关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通过此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到当地中药材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情况,使我们对亳州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实践团队员感慨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振兴道阻且长,需要更多年轻有志的青年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发展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不止是口头上,我们更要从理论联系实际,从内心深处体会、了解、学习,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乘时代东风,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