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穿针线,寸心绣真情
为了进一步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闾刺绣”的了解,筑牢品牌产品制作的技艺基础,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宜昌市秭归县“穿花纳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0日到访秭归县文化馆展开专业培训,该培训教学人员由湖北慢工绣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绣娘组成,培训对象为“穿花纳锦”实践团队全体成员。
一间展览着各式各样刺绣作品的房间,一面挂满着手工刺绣艾草香包的展示墙,一张看起来不大,却堆满刺绣工具的会议桌,“穿花纳锦”实践团队于7月20日上午8点到达培训场地,围坐在一起学习来自各位绣娘传授的独门技艺。根据当地绣娘介绍,常用的针法有直线绣、挑针、卷线绣和飞鸟绣。其中最简单的绣法是直线绣,主要是以前两针不收紧,第三针从第一针和第二针中间穿出为基本手法,在此基础上将线向一个方向拉扯,以达到弯曲效果并确定弯曲方向。直线绣主要是用于绣出直线和曲线,在“三闾刺绣”中作为刺绣麦秆、花枝等元素的刺绣基础。理论讲解结束后,绣娘们将刺绣工具分发给了每一位实践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刺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花纳锦”实践团队成员李诗敏谈到:“刺绣老师们讲解得十分详细,在实操的教学中也展现出了充足的耐心,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比较基础但实用性强的刺绣手法。”该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最富有美感的是卷线绣,这种绣法可以使图案立体化,赋予其真实感。
7月20日下午3点,理论与实践教学圆满结束,专业交流环节正式开始。“穿花纳锦”实践团队成员就“三闾刺绣”对生活的影响、对国家大力支持“非遗文化”与“扶贫”相结合政策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采访与提问。其中一位最为年长的绣娘回答道:“我年轻的时候学‘三闾刺绣’那是为了能掌握一门手艺,这样才能有口饭吃,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三农计划’等国家政策的惠利下,我们已经不需要考虑吃饱穿暖的问题了,这些都是国家给我们的福利,我很感激我们的国家政府。现在的‘三闾刺绣’被认定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我很荣幸是一名传承人。”经实践团队总结,所有绣娘的答案中表露着对国家政策支持的感谢以及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荣誉感。在最后,当地绣娘对“穿花纳锦”实践团队表示了感谢和欣慰,他们很感谢能有这群大学生发现了“三闾刺绣”并宣传弘扬它,也很欣慰现阶段仍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这门老手艺。
纤纤巧手穿针线,芸芸寸心绣真情。一场跨越年龄的专业培训会,展现出了绣娘们作为长辈对后辈的柔情与慈爱,也体现出了“穿花纳锦”实践团队作为晚辈勇接传承使命的决心。来自不同年代的一群人如同忘年交般聚拢在一起,这是艺术本源的魅力,不分年龄不分你我;这是国家政策推行之下搭建的平台,“三闾刺绣”这一非遗文化将在此代代相传,永不断流。
-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 烈士陵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青少年掌握和了解历史知识,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页数培养他们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道德情操
- 07-21 关注:0
- 巧手穿针线,寸心绣真情
-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宜昌市秭归县“穿花纳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0日到访秭归县文化馆展开专业培训,该培训教学人员由湖北慢工
- 07-21 关注:0
- “红色故都,绿色出行”
- 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中心等举办的“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3年青少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的号召
- 07-21 关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