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暑期到来的脚步,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进程和绍兴市本土伟人的事迹。2023年7月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校学联“名悟党史,逐梦山阴”小分队走进鲁迅故居进行实地参观与志愿服务,向鲁迅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
鲁迅先生求学之路十分坎坷,青年时代不远万里前往江宁求学,随后他又前往日本留学学习医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发现医可以医病,但不可以医人,于是选择在民族危亡之际弃医从文;在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与侮辱的时期,他发现上西方的压榨并不能唤醒思想愚昧的沉睡群众,于是他决定以笔杆为枪,试图唤起麻木民众的良知。民国时期,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要求担任教育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又被总理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
下车伊始,还未看见先生的屋舍,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用石头砌成的巨大城墙,上面刻画的一副水城的模样,标着四个大字—鲁迅故里,而这幅画旁边呈现的便是先生的画像,寥寥几笔描绘出先生硬朗的轮廓,透露着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在这里小分队成员不禁有感而发,拉起了横幅与敬爱的鲁迅先生合影留恋。鲁迅故里便镶嵌在这水城之间与,其他的房屋并没有什么两样,进入街道令队员印象深刻的是一副牌匾,上面题写着两个大字“仁里”,也就是仁人贤士的居所。而许多房屋楼阁的白墙上也被刻画上了鲁迅先生的影子,譬如他笔下孔乙己所说过的“多乎哉?不多也!
稍走几步,便能看到鲁迅故居的大门了,显而易见的便是由郭沫若为先生题写的牌匾“鲁迅祖居”四个大字,其后又提写有“翰林”二字,队员对此表示不解于是向讲解员提问,原来是从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那里传承得来的牌匾,彰显出周氏家族的尊贵地位与书香门第的大家风貌。这便是第一进,称台门斗。
接着,小分队来到第二进,德寿堂。此地是周氏的公共活动场所,相当于当代的客厅。同样高悬的大匾下,悬挂的是一副松鹤图,并配有对联“品节祥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短短的十六字,简洁扼要地概括了周氏家族的对后代子孙寄予的道德上的崇高期望和处事上的基本准则。这不仅仅是周式的家训,同样也是对当代青年的美好寄予,希望我们可以用最高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要,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第三进是香火堂,是为祭拜祖先处理丧事而建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址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小分队又看到墙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父亲的治家格言,也即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事的总结。从这样名人的格言里,团队成员学到了志士仁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毅力。
先生的居所朴实无华而又不平凡,让小分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体悟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祖居的参观,让队员们明白了党史教育学习对于当代青年的重要性,因为在这场与先生错位时空的对话中,明白了划破历史黑暗长空所需要的莫大勇气,明白了中国革命薪火相传所面对的巨大困难,明白了保家卫国争取民族独立所面对的诺大挑战。团队成员表示应当将红色基因融入所有中华儿女的血脉,作为青年当勇于承担国家与时代给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