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板腔是河津市的一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需伴奏,全凭演员一张巧嘴干说,所以叫“撂干嘴”。1964年,在晋南文艺汇演中被正式命名为“干板腔”1973年被列入山西地方曲种。流传于晋南、传播到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地。著名演员有杨玉林、王忠科、马秀海、董朝元、武跃海等。
该村干板腔老艺人以传承为己任,教导年轻人歌词需简单易懂,旋律需优美动人,自觉做好对年轻人的“传帮带”,让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8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探寻古耿文化”小队再次前往河津市进行深一步的锣鼓文化调研。河津电台也对这次的活动感兴趣并记录发到了微信公众号。
团队成员访问干板腔传承人队队长及成员图
队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河津干板腔的创作灵感主要都来自于什么……传承人表示灵感来源主要是农村的生活段子,笑话。七字一句,每句四拍,每两句为一节,必须用河津方言来表达才更有韵味河津干板腔相对于其他干板腔对格式的要求更高,格律要求“合拍、押韵、方言、幽默”,是河津干板腔的四大独特格律。都是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去年二十大我全程观看了习主席的报告,后面又在网络上搜集了关于二十大的资料,创作出了二十大主题的干板腔。
访谈完后,团队成员表示传承人是否可以教他们一些干板腔的技巧,传承人听后欣然答应了,我们立马来到屋内,听传承人开始为我们讲述干板腔
不仅有亲自体验还有书面学习,传承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与其他传承人共同编撰的《文字资料》。传承人为我们讲述了书中记载的资料以及资料来源,我们团队成员也认真翻阅了这本充满干板腔创作者灵感的书。我们了解到了原来耳熟能详的故事全都源自于生活,感叹干板腔对生活的精简提炼和传承人的热情。
传承人的文字资料
一天的采访终于结束,团队成员都表示自己收获了很多,感叹传承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