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正当时:学用结合 言筑未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推普+语言文字学习”系列课程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青年勇担时代使命。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与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结合“五育并举”理念,开设红色文化系列课程及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并以“推广普通话”为形式,设立推普组专项负责语言文字教学项目及相关活动的策划开展。
一、坚持学以致用,设计精品课程
在活动开始之前,赤言队以细心备课,用耐心磨课。其中推普组以“课程理论+实践课程”模式展开,开设了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注重内容的融会贯通,逻辑的环环相扣。
推普组成员陈心怡精心准备了“凤鸣鹤唳·正音正美——普通话理论教学课程”“与“言归课堂·语筑未来——普通话红色实训课程”,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将普通话应用到实践中。当谈及自己的课程设计时,她说:“课程秉持着‘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理论教学使得同学们对普通话有了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后,再增强同学们在语言艺术中对普通话的应用。要让知识‘活’起来,在‘能说普通话’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要求——‘说好普通话’。”
二、理论教学长真知,正音训练不可少
“你真的了解普通话吗?”“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呢?”“普通话的‘普通’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志愿者陈老师在推普课堂“凤鸣鹤唳·正音正美”上向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
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我觉得普通话就是大家都说的话”“老师,我觉得‘普通’的意思就是普遍通用”……一堂生动有趣的普通话理论课程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拉开序幕。
志愿者陈老师带领同学们以专业的视角再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普通话的定义入手,分析形成原因以及历史流变,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强调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纠正对于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认知偏差。课堂从音节入手,教授有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专业知识,进行发音辩证练习以及绕口令接龙游戏。对于自己一直在用却并不真正了解的普通话,同学们显得格外好奇,跟着老师一起在课堂上大声读着“播(b)、泼(p)、摸(m)、佛(f)”,领悟到了普通话不一样的魅力。
三、实训课程增自信,红色朗诵展风采
在普通话理论教学进行了两天后,7月20日,志愿者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异彩纷呈的普通话红色实训课程。课程内容以红色诗歌为主要材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授朗诵的基本技巧。
在课堂开始之前,陈老师以游戏切入——请用不同的语气读同一句话。只见同学们齐刷刷举起了手,声情并茂地用“感谢、生气、反讽”等语气完成了表演,课堂弥漫着轻松愉快的氛围。紧接着,陈老师从“朗诵是什么”“如何进行朗诵”展开课堂,她把重点放在“如何进行朗诵”上,分别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来进行讲解,选取遵义会议、《雷锋之歌》、《团泊洼的秋天》、《囚歌》等红色素材作为课堂的实训内容,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内容,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种子。在学习完朗诵的理论知识后,紧接着便是朗诵的实践训练,在沉重的背景音乐中,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朗诵了《民族脊梁》,追忆袁隆平爷爷。
不仅是志愿者陈老师,赤言队推普组全员都秉持着“学用结合”的理念,致力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合二为一,精心打造操作性强、应用性高、趣味与专业相结合的推普课堂,力求让理论活起来,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学来用,这是赤言队的目标,也是全体推普人的初心!
作者:陈心怡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赤言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
- 西南石油大学“三下乡”红色传承
-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历经百年的生动实践和持续积淀,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不断赓
- 08-30 关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