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8月
5
日电(通讯员 侯玉星)8月5日下午,由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师生所组成的“黔路行”LUT实践团顶着烈日走进苟坝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感悟红色苟坝的同时深入了解乡村振新给苟坝村带来的变化。
不惧炎热的天气,我们走进苟坝村,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苟坝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提着马灯劝说周恩来等同志放弃攻占打鼓新场,这使中共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苗族竹篮。 通讯员徐志宏(供图)
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苟坝发展红色旅游业,使得许多农家美食如柴火鸡和特色茶饮毛尖茶,以及传统手工艺品陶笛,竹篮火热起来。实践队员们顺着新修的田间小道走进苟坝村,道路两旁有许多当地村民正在摆着小摊出售自己的商品,队员们走进了一家农家乐,当铺中正售卖着苗族竹篮和令郎满目的陶笛有海豚,鲤鱼,乌龟等形状实践队员们购买了几个陶笛,学习吹奏。当铺老板娘听队员们吹的五音不全,忍不住笑了,主动给队员们展示了一首比较简单的曲子。在老板娘的指导下队员们看着乐谱学习发音,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也能够演奏一曲了。实践队员通过询问得知这是他们自己手工编制的竹篮,精美结实。随后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农家乐的当铺老板关于他眼中贵州近十年的发展变化。老板回忆到“十年前这里还只是偏僻、穷苦的小村落,道路也没有修好,出行也不方便。但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我们苟坝村发展起了红色旅游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习总书记也在2015年来到我们苟坝村,总书记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特别关心,问我们过的怎么样,有什么需要的。如今贵州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穷山僻壤,道路都逐渐完善了,我们的日子也过的很幸福。不过乡村旅游业并不能完全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许多村民还是主要以种植为主要工作,”他笑着对我们说。通过当铺老板的讲述,实践队员们感受到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贵州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应当如何让红色旅游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呢。
图为实践队员们正在采访卖茶叶的爷爷奶奶。 通讯员徐志宏(供图)
对此,实践队员们继续走进苟坝村,对苟坝村的当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当铺里主要是一些老年人,于是实践队员对几位当铺的爷爷奶奶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茶叶的老奶奶说“我们这些茶叶都是自己种植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我们在家里种种地,出售当地特产一天也能有六七十块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日子过的特别幸。”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一环。然而,如今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正在逐渐流失,如何守好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发展好旅游等其他产业,让年轻人留在农村走上致富的道路,这离不开当代青年“三下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
图为兰州理工大学“黔路行”LUT实践团队员在红色苟坝合影。 通讯员王芙蓉(供图)
今天“黔路行”LUT实践团参观研学了苟坝村,队员们通过村民的讲述感受到贵州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通线路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人民幸福,为了继续推进农村发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苟坝村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同时借助直播带货增加收入,让年轻人留在农村。当代青年也应当不负青春少华,结合专业能力,将来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