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上指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7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赴衡山县白云村、永和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享有“小水果之乡”美誉的永和乡,实地考察当地的乡村振兴开展情况。
早上八点三十分,团队抵达永和乡政府,与乡村振兴办的两位工作人员进行了对接,并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在交谈之中,团队了解到:永和乡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以小水果种植而闻名,素有“小水果之乡”的美誉。全乡200亩以上规模的田亩种植了有以冬枣、红心猕猴桃、菁香桃、茂谷柑、蓝宝石葡萄、阳光玫瑰葡萄为代表的10余个品种,水果总种植面积共计近1万亩,年产值近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后,团队在乡政府两位工作人员的引导之下,前往了三处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基地,进行进一步观察研究。
首先,团队前往了北邻湘江的新场市菁香桃基地,基地的负责人符安民老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果园。符老先生讲到:他是在2018年受到“建设美丽乡村”号召的鼓舞与企业的资助才开始筹建菁香桃果园的。目前,菁香桃基地还处于建设阶段,已经有较完备的浇灌系统、加工包装工厂与营销渠道。符老先生还讲到:菁香桃基地目前已有50-60户参与进来,今年的菁香桃进入了丰产期,预计产值可达到10万斤,收入可达到100多万元,基地正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与扩大。
接着,团队来到了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咸宜村葡萄基地。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和沿岸的河流,成片的葡萄大棚很快映入眼帘。棚内的葡萄已经穿上了蓝白相间的“衣服”。据了解,这些“新衣服”不仅能增加葡萄的光合作用,还能预防和减轻病果实、病虫害,同时改善果面光洁度,提高优果率,让成熟的葡萄更加细腻多汁、口感香甜。今年,葡萄基地共种植了270余亩葡萄,包括“阳光玫瑰”“阳光十三”“巨盛一号”“中国红玫瑰”4个品种。到了七月份葡萄就会正式上市,采摘期可以从八月初持续到十月中旬,预计亩产可达3000-4000斤。
最后,团队来到了考察的终点站——沙头村紫冠生态农业基地。永和乡党委谢书记与基地的负责人姚伯伯带领团队深入果园进行学习。姚伯伯表示:“我们的冬枣是2014年从陕西引进栽植的大粒优良冬枣品种,属于“北枣南移”。同时基地采用了先进的大棚栽培技术,控温遮雨,让冬枣有昼夜温差,使冬枣的糖分增加,最高含糖量有30%以上,最低含糖量也超过20%,远超北方的同类枣类。不仅如此,冬枣在北方是9月份成熟,基地依托先进的技术与当地的地理优势将成熟季节提前至8月,是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据团队学习了解,彩虹桃也是基地主要产品。基地共有11000余株桃树,今年是挂果的第三年,亩产可达2000斤,桃树全部采用起垄栽培,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还能防止果园积水,避免雨水浸桃根。这里产出的桃子最大的特点是脆、又香甜、多汁,收存期很长,耐运输、耐储藏,在收获季节可以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姚伯伯就自豪地说到:“桃子的品质好,一传十,十传百,桃园的口碑好,许多人们都是慕名而来,前来采摘购买。”
结合对三个基地实地考察的情况,团队发现永和乡的各水果种植基地有一个共同点——缺乏高素质又年轻的技术人员。目前,各个基地的雇佣人群主要为:留守妇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与贫困户。据当地村民表示,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务工、做生意了。姚伯伯也唏嘘道,“现在真正能够扎根农村的年轻人很少啊。”虽说,果园基地为当地留守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显著提高了百姓收入,但是要进一步提高果园产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先进的技术,需要年轻人推动乡村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期望薪资普遍过高,即使是作为龙头企业,依旧较难以承受。”咸宜村葡萄基地的彭老板遗憾的谈到。但是,乡村振兴是离不开人才的,正如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因该要目光长远,要看到乡村农业发展的远大前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还要有敢于扎根基层、勇于深入黑土田间的实践奋斗精神;更要有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伟大使命,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团队成员在日志中写道。风吹起了日志的封面,天上的太阳是如此耀眼,纸上的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