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走进千灯古镇,探寻昆曲余韵
多彩大学生网苏州7
月
27
日电(通讯员 钟礼瑶 查嘉丽)为了引领学子们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学习、感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青春建功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实践团队的成员于7月16日
走进千灯古镇,探寻古镇里的昆曲余韵。
(图为位于千灯古镇内的石碑“昆曲发源地千灯”。 钟礼瑶 摄)
走进千灯古镇,成员们一边游览,一边走向古戏台,等待着昆曲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出。这一路上,队员们看到了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有许多包含昆曲、宣传昆曲的元素。随着游览的深入,成员们看到了正在进行活动的昆曲爱好者的演出,他们也许不是专业的,但也有着完整的表演,有人奏乐,有人演唱,有人当观众。沿着小路一直行进,成员们终于来到了昆曲演出的地方。舞台布置五彩缤纷,十分好看,左侧“出将”,右侧“入相”,中间是几枝美丽的牡丹花。众所周知,昆曲的语言并不是普通话,其唱腔语言是采用“中州韵”,大多数人不了解的不能完全听懂,须借助相关提示才行。因此舞台的左右两边都有电子的提词器,方便人们了解昆曲表演者们唱的是什么歌词。另外在昆曲表演艺术家们表演的过程中成员们也注意到了在老师们的领口处有一个小话筒,既减轻了老师们嗓子的压力,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听到优美的曲子。也许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体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昆曲的发展,让不了解的人也能结合字幕听懂昆曲,更加有利于当代人知道了解昆曲,不把昆曲当作晦涩难懂的古典,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播放的乐曲。
(图为昆曲表演艺术家黄老师在舞台上表演。 钟礼瑶 摄)
待表演结束后,成员们来到后台,采访了黄老师几个问题。当问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下,作为传承人应当做才能推动昆曲的发展时,他首先说在当代昆曲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发展,因为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已经发展到顶峰了。但科技的进步,确实也帮助了很多,如现代舞美、现代审美等,这些做好结合能推动昆曲在当下社会的传播。要纠正的一点是,昆曲作为一门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传承与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即发展创新。在黄老师的回答中,成员们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昆曲的热爱与希望得到发展的热切之情,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体会到昆曲的艺术之美,为昆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完黄老师之后,成员们继续回到观众席上,继续欣赏由邹老师带来的《牡丹亭》。邹老师一出来便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精美的发饰,美丽的戏服,柔美的动作,举手投足仿佛都能紧紧抓住观众们的目光。成员们专心地欣赏邹老师地表演,再结合着主子两边的歌词提示,仿佛都能被邹老师带入《牡丹亭》创造的意境之中,思绪牵引,情感烘托,成员们好似都能感受到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感受到男女青年再追求自由幸福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看到古代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成员们仍然沉浸在邹老师的表演中时,却发现表演已经结束了,成员们又接着赶往后台,想要采访邹老师。但由于邹老师有点害羞,仍然让黄老师代为回答。当问到昆曲有没有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时,黄老师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每个时代对于存在于当时的艺术和剧种都是有影响的。第一是时代观念不同,现在的人和中年人看牡丹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身处的时代不同,经历的不同。第二是科技的进步,昆曲刚发展的时候连灯光都没有,但是现在音响、舞美、灯光以及舞台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三就是昆曲演员的变化,以前的演员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诱惑,社会发展的程度没有这么高,可以一心地扑在昆曲表演上。还有现在观众对于艺术欣赏能力的削弱,现在人们接受的都是白话文的教育,因此昆曲的语言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对文化底蕴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对文言文、经典故事啊什么都要耳熟能详。
(图为昆曲表演艺术家黄老师与时间成员们的合影。 钟礼瑶 摄)
采访完两位老师之后,成员们与老师进行了合影留念。通过这次千灯古镇,探寻昆曲余韵的活动,成员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昆曲艺术的魅力。在没有静下心来欣赏听昆曲的时候,也许会认为这是一门古典艺术,与现在听流行音乐的人们是不匹配的。但当真正做到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昆曲表演的时候,是能够体会到此中深意的,也能体会“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喜悦之情。要知道唯有古今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古典乐曲需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传播,现代音乐也要借鉴古典音乐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