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前预嘱调研实践队前往山东省开展访谈调研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生命质量的提高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生前预嘱、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理念逐渐形成,进入人们视野;2022年6月23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中国大陆首次将“生前预嘱”纳入法律体系;如今,一些医院已经在实务操作上引进了医学预嘱,但受制于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等诸多因素,更多情况是,患者很少有自主决定医疗选择的观念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实践队成员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我国各地生前预嘱入法的困境,以形成相应的对策。
武汉大学生前预嘱入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调研实践队山东分队前往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寿光市人民法院及诸城市人民医院开展访谈调研,了解当下医疗自主权的现实情况以及医疗机构和法律职业人员对生前预嘱入法的意见,调研生前预嘱入法的现状与困境,促进生前预嘱的规范与推广,让患者自主选择进入生命末期后的医疗措施,表达临终护理意愿。
实践队员对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刘医生进行访谈,主要针对医疗自主权的现实情况以及对生前预嘱的看法。刘医生指出,本地区大众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程度很弱,对于重病患者基本会听取家属的意见,将家属和医护意见结合起来考虑是否采取某项措施,患者自身医疗自主权没有得到保障。刘医生对生前预嘱的推广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说“我非常希望生前预嘱在寿光推行。从节约医院资源、节省医疗费用等等角度来讲,还是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的。”他从下乡宣传和呵护机构、病房设立的角度对构建出合理的未来蓝图,表现出对生前预嘱推广的希冀。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人民医院,对戴医生和杨医生进行访谈,了解当地患者医疗自主权的现实情况,探讨生前预嘱推广的困境。杨医生指出,患者自主决定医疗措施的权利确实会受到近亲属的影响,这是目前难以避免的。但受传统孝道和医疗机构“救死扶伤”观念的影响,使患者家属和医院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抢救和延续生命上,而忽略了对于临终关怀和舒适护理的需求。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性手段,对生前预嘱的推广起着良性规范、限制作用。有一份法定的生前预嘱可以统一家人意见,平衡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同时,针对治疗会带来的风险和经济负担,生前预嘱的存在可以很好化解这些难题,其实可以说从源头上掐灭了争执的火种。
在与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法院李审判长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从法律角度对生前预嘱的推广进行访谈交流。她认为,老百姓的接受和习惯问题是推行的一大阻力,毕竟推行还是要推行到百姓手中,接受度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还有一些硬软件设施配备的问题,想要推行生前预嘱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做出一些新的补充和改变,这就会牵扯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要设立相关的咨询、宣传、实施和呵护保障单位和场所,开展前期宣传、中期实施和后期保障全方位多方面的工作。对于法院等与法单位而言,如何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专业方面进行适应和配合,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生前预嘱入法的主题同时牵涉到了医学和法学两个领域,但专业人士在探索和思考相关事物时的角度还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医生身处医患矛盾漩涡中心,直面患者,更加清晰地把握着生前预嘱落地后在医疗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制度的漏洞和缺陷,也因为切实身处当前中国的医疗环境之中而对生前预嘱的推广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访谈+发放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实践队员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本地区发放收集问卷五百余份,覆盖群体年龄分布多样,具有广泛性。根据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前医患在临终救治问题上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考虑家属和医生意见,而忽视患者的自主权,且大众的固有观念比较僵化,对生前预嘱的了解较少,可见生前预嘱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本次实践虽已结束,但实践队对生前预嘱推广的路径仍会继续探索,实践队员将会用所学所知,促进该制度的运行与推广,保障患者医疗决定权、尊重生命价值、维护人格尊严、缓解过度治疗,让每个生命有尊严地落幕。生前预嘱不能仅仅止步于一个标志,更应是予生命以尊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