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25日电(通讯员 吕晓翔),2024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承古琴风雅,奏海月清辉”社会实践队围绕中国传统乐器古琴展开活动,前往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扬州古琴第一街等地实地探索,旨在通过对古琴的学习继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队员们在山东省博物馆讲解员的解说下了解到,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拥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它的音色深沉、宽广,余音悠远,能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高雅境界。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修身养性、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据讲解员说到古琴音乐最早起源于两汉三国时期,指有一定修养或知识阶层所使用的意义音乐,多为琴曲或琴歌。代表人物主要有,阮籍,嵇康,陈康士,蔡文姬(蔡琰),俞伯牙,钟子期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当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伯牙绝弦。在满是古琴的展厅内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伯牙绝弦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赋予了古琴更深层次的寓意,一个是抚琴的高手,一个是砍柴的樵夫,一个会弹一个会听,知音难觅。还有一诗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是友,寻觅知音难上南” 伯牙与子期成就了高山流水觅知心的佳话。子期走后,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复弹琴。
然后实践队员们去到了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古琴故乡的湘楚大地,不乏古琴大家。从明末清初的衡阳王夫之、清朝浏阳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杨宗稷、现代庐陵彭祉卿、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李伯仁等,尤以杨宗稷成就最大,他创立了“九疑派”,著成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成为目前研究琴学的重要文献。
图为湖南省博物馆内古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晓翔 摄。
在湖南省博物馆我们见到了其镇馆之宝—唐琴“独幽”,这把琴来自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琴体色泽典雅,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断纹较多。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独幽”二字,龙池下方刻有方印“玉振”,龙池内刻腹款“太和丁未”四字,琴尾有李静题款及名家题诗,被近代琴学大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
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这把古琴的来历,该琴最初为明末清初的衡阳王夫之先生所拥有,《玄楼弦外录》有相关的记载,但“独幽”琴如何流入到王船山先生手中并不得知,琴后归民国时期的桂阳李伯仁。从李伯仁遗稿中记录的文字来看,他亦非常珍视“独幽”琴,视之如拱璧。
此琴曾经与“鹤鸣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进行展览,为目前全国十余床唐琴之一, 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中的镇馆之宝。
图为湖南省博物馆内唐琴“独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晓翔 摄。
古琴的传承,历经千年,至今仍然活跃。许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致力于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使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古琴的艺术,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它的音乐,不仅在中国受到推崇,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例如,古琴曲《流水》,就被刻录在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的金唱片上,送往太空,寻找地球之外的知音。
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扬州古琴第一街,在欣赏琳琅满目的古琴之时被一阵悠扬的琴声所吸引,追随着琴声的来源,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一家琴坊,默默聆听着这高雅的音乐。演奏古琴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在古琴的演奏中,演奏者通过琴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交流。实践队员们积极地向老师请教古琴弹法,亲身体验了一次古琴的乐趣。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古琴街学习弹奏古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晓翔 摄。
如今,古琴音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存在。当代青年人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满满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古琴艺术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能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古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