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壳舞翩翩,非遗展新颜—寻找承载乡土记忆的非遗文化
乡土文化,是深植于我们脚下的土壤,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非遗如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而蚌壳舞,作为非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乡土文化的深邃与魅力。2024年4月26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宣城市泾县茂林镇沈岗村,探寻沈岗蚌壳舞背后的故事。
传统灯舞再现“渔夫梦”
蚌壳舞,又称蚌壳、蚌壳精、蚌舞、蚌壳灯、戏蚌壳,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灯舞,,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
蚌壳舞的故事情节其实是渔夫“蚌壳梦”的再现,围绕渔夫与蚌壳精的争斗展开——渔夫在河中捕鱼时,发现了金光闪闪的蚌壳精,于是开始尝试捕捉。经过一系列的“三打三摸”,渔夫最终未能成功捕获蚌壳精,只能沮丧而归。
整个舞蹈过程融合了哑剧、喜剧和丑剧的艺术元素,通过渔夫和蚌壳精的默契配合,展现了舞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它虽因梦而生,却以艺术的形式完美地诠释了渔夫“蚌精梦”的深层寓意:天上不会掉馅饼,梦再美都是虚空,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
沈岗蚌壳舞,起源于安徽泾县茂林镇沈岗村,经过长期的演绎和传承,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不仅展示着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蕴含着沈岗村民勤劳致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
在村委会的介绍下,团队来到了沈岗蚌壳舞传承人,即渔夫的扮演者凤元富老师,和蚌壳精的扮演者王桂芳老师家里,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不仅精通各种传统技艺,还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两位老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和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让乡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能歌善舞的“老渔夫”——凤元富
凤元富,这位56岁的艺术家,已经与蚌壳舞相伴近二十载,他不仅是茂林镇沈岗村蚌壳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更是这项艺术的坚定捍卫者。
凤元富与蚌壳舞的缘分始于一个偶然的邂逅。当时,凤村的老师傅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精心挑选了五六名小学生作为培养的重点对象,每天在广场上耐心指导他们。而凤元富原本只是路过,但蚌壳舞那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却深深吸引了他,使他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兴趣。于是,他勇敢地自荐,走上前去对老师傅说:“老师傅!让我来试试看吧!”。在老师傅的注视下,他表演了两遍蚌壳舞,其天赋立刻得到了老师傅的赞赏。老师傅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肯定地说:“找对人了,就是你了!”。自那时起,凤元富便与蚌壳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与这门艺术的深厚情谊。
凤元富的学习速度令人惊叹,仅仅一两天后,他就在凤村广场上进行了首次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依然激动不已: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而欢乐。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蚌壳舞带给人们的喜悦与魅力。
谈及学习蚌壳舞的困难时,凤元富表现得十分自信,他说:“我还可以,因为我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坦言,音乐和舞步的协调、演员间的默契配合以及表演中所需的幽默感,都是学习蚌壳舞时不可忽视的难题。然而,他坚信自己拥有克服这些挑战的天赋,并对此充满信心。
此外,凭借对渔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凤元富对传统的步伐进行了精心的改编与创新。他不仅保留了步伐的原始韵味,更巧妙地融入了“小偷步”的机智灵活和“老妈妈步”的稳重从容,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
凤元富对于传承人的问题始终心怀忧虑,他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人真心愿意学习,我必定倾囊相授,甚至教得比我还要出色。”然而,令他遗憾的是,许多学徒在短暂的学习后便选择了放弃。但凤元富并未因此气馁,他持续不懈地寻找着合适的传承人,同时也在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儿子作为蚌壳舞的接班人。
凤元富的儿子不负众望,他在大学的舞台上以精湛的技艺表演蚌壳舞,向世人展示着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珍贵的非遗魅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蚌壳舞。
蚌壳里的“明珠”——王桂芳
初见王桂芳老师,她操着一口虽然略带生涩但充满诚意的普通话,身着一袭朴素而整洁的宽松衣服,手中还拿着拖把,显然刚刚结束劳作。
王桂芳是土生土长的茂林人,她与蚌壳舞的“相遇”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村里表演蚌壳舞,就特别感兴趣,觉得又漂亮,还能逗别人笑,我也想着去试试。”于是王桂芳开始主动找到村里的蚌壳舞老师,虚心求教,刻苦练习。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每天早晚都会坚持练习,从基本的步伐到复杂的动作,从简单的表情到丰富的情感表达,她都一一认真揣摩,努力掌握。
与渔夫的形象截然不同,蚌壳精的表演除了身着华丽服饰外,还离不开一件独特的道具——一个硕大且色彩斑斓的蚌壳。这个蚌壳红绿相间,坠着绿色的边饰,犹如艺术品般引人注目,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据王桂芳老师介绍,一场完整的蚌壳精表演将近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作为蚌壳精的演员必须始终手握这个巨大的蚌壳,并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精准地控制蚌壳的张合速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日里,这样的表演对演员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往往会使她们热得汗流浃背。
“希望蚌壳舞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我们现在也在努力寻找传承人。学生专注于学业,很难找到新鲜血液。学蚌壳舞主要还是要看天赋,虽然有时很难,但是既然做了,再困难都要继续做下去。”王桂芳始终坚信,蚌壳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蚌壳舞,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
王老师的才艺出众,蚌壳舞只是她众多拿手绝活中的一隅。她还热衷于戏曲艺术,特别钟情于黄梅戏,常在各类活动中献上优美的唱腔。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曾担任过当地文化站戏曲类的前任会长,时常将戏曲爱好者们凝聚在一起,不仅自己深入钻研,还鼓励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心得。她善于激发戏曲爱好者的学习热情,用她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引领大家一同探索戏曲艺术的魅力。
作为蚌壳舞的传承人,他们对这一民俗文化的热爱远非仅仅出于个人兴趣,更承载着对乡土文化的深沉敬意与传承保护的责任。他们深知蚌壳舞是地方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特色。因此,他们致力于将这一舞蹈艺术传承给后代,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爱上蚌壳舞,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乡土文化。
连接古今的乡土记忆
“非遗”是一颗带着乡土记忆的种子,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文化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蚌壳舞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诉说着乡土的故事,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蚌壳舞,这一深植于乡土之间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它的传承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对乡村文化精髓的珍视与弘扬。因此,我们更应致力于其传承与发展,让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在这片土壤里再次繁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走进乡村小学,点亮智慧之光
- 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民政局指导下,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莆田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04-24 关注:17
- 三月,春风如你,熠熠芳华
- 2024年3月8日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春风如你,熠熠芳华。
- 03-19 关注:42
- 跨越距离,点亮知识的灯塔
- 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云支教”作为新兴的教育形式
- 03-19 关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