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经济管理学院红源实践队为深入探寻“人工天河”内蕴藏的红色精神,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及青年洞,前往姚村镇西丰村段家庄自然村拜访修渠人王老先生及同村修渠后人。
旱魃肆虐林州地,树皮充饥泪满襟——忆往昔艰难岁月,叹自然无情之殇
“当时干旱严重,粮食也颗粒无收,大家饿了就啃树皮,还有因为缺水上吊自尽的。”在修渠后人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桑林茂老汉清早出发,拎着担子走了几十公里,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出村去接,由于天黑路滑,王水娥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精光,她又羞又愧,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儿媳,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之路。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干旱缺水留给林州人的就是这样一幅幅悲惨的历史图景。
王老先生:“常年干旱,种的粮食都无收成,没水喝,也没粮食吃,很多人都饿死了。”
当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让王老先生那代人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面对千年旱魔的威胁,1960年,该县作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重大的决定——“引漳入林”。引漳入林工程是从临近30公里外的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处,将漳河设坝截流,此处海拔高程为464.75米,然后沿着太行山陡崖绝壁,凿山开渠,引漳河之水到70公里以外的林县分水岭,再经过三个分干渠送往全县各地。
绝壁凿渠险象生,万众一心志如磐——修渠路上多艰辛,汗水铸就英雄篇
“腰三筐,棍儿杠,使的晚上上不了炕。腰三钻,棍儿锤,钻的石片儿满天飞。”王老先生用苍劲有力的方言向队员们介绍着他们修渠时编的歌谣,生动地展示了他们修渠时的场景:腰上挂着三个筐,运凿碎的石块,累的晚上无法上炕睡觉;腰上别着三种钻头轮换使用,用棍锤钻的石片满天飞。当年,年仅17岁的王老先生就与父母一同参与到修渠工程中,“我负责的是把石块用钻头凿碎,整天就一手拿锥子抵着石块,另外一只手拿锤子凿锥子,钻的石块满天飞。”
“当时分了三个干渠修建,每个村庄负责修建一段,村里没有工作的青年、壮年、妇女都上阵干,边种地边修渠。”王老先生参与修建了一干渠,当被问到在那么远的地方修渠,晚上工人们都住在哪时,他朴素地说道:“经常睡地铺、住山洞、卧石缝。”天当房、地当床,薅把茅草当铺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是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也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因此,红旗渠也被称为廉洁渠。
回忆着这些,王老先生感慨当时很苦,但再多困苦也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炸药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做的,用硝酸铵配上锯末等就制成了炸药,水泥也是我们自己做,筐都是自己编的。当时山路难走,鞋底很容易磨穿,就把新鞋底用锥子补在旧鞋底上。”王老先生向队员们介绍着林县人民齐心协力,凝聚老一辈人的智慧克服困难的场景。修红旗渠共使用炸药2740吨,林县人民自己就制成了1215吨。他们通过多积有机肥,把节省下来的化肥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就制成了炸药。在施工中,他们还设计了空心渡槽、双孔隧洞,发明了空中运输线、土罐车、土吊车、土铁轨,创造了明窑烧石灰、自制炸药、大炮爆破等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正是林县人民不分你我、分工协同、在互帮互助中迸发强大战斗力,怀着家国同心的毅力,这才有了屡克难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渠水潺潺润心田,林州旧貌换新颜——红旗渠成福泽广,绿色发展谱新篇
先后三十万人齐上阵,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八百里太行山的腰间开凿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渠道,将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林县,成就了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一项伟大杰作——红旗渠。红旗渠总干渠70.6公里,包括三个分干渠以及其他分干渠、支渠共为1500公里(不含农渠)。这个伟大工程的完工,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队长元晨晨在晚上的研讨学习中感慨道:“八十多岁的王老先生今天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脱口而出红旗渠1965年4月5日通水,林县人民们对通水时间的深刻记忆,足以表明他们不屈服于自然灾害,家国同心,艰苦奋斗,誓要‘征服自然’的决心。”
“看着有那么多人来参观红旗渠,学习我们当时修渠的精神,我们很意外,也很高兴,现在生活好多啦,就是希望这些后代们继续奋斗,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你们的贡献。”王老先生寄语队员们要传承好、弘扬好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仍然不断奋斗。
林县人民艰辛开凿红旗渠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着亿万观众,队员们不禁感叹勤劳人民的智慧与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奋进。石大学子们在“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的涵养下,也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