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6月22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青春遇见非遗暑期调研团队的引领下,我对周口市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苗氏空心挂面”技艺进行了线下调研。
传统技艺需要传承
为了调研“苗氏空心挂面”技艺,我们首先在网上进行搜索,了解到苗氏空心挂面起源于山西,苗氏祖先苗金斗先生在清末时开始学习制作空心挂面。手工空心挂面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小时,有十几道工序。制作空心挂面的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面粉、水、盐分以及空气湿度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对空心挂面的制作造成影响。也正是由于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过程如此繁杂,八十年代后,这一手艺濒临失传。目前仅存苗克功二女儿苗桂芳(第五代传人)和外孙女姚芳雨(第六代传承人)在继续制作。
在对“苗氏空心挂面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姚芳雨女士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作为传承人她们在积极地招收学徒传授技艺,并且在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活动中,传承人也备受鼓舞,能够更加有信心、更加坚定的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需要匠心
“在制作挂面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抬头看天,动手和面’,就是说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添多少水、加多少盐、醒发多久。,面粉、水、盐、揉压、醒发、缠绕、悬挂、晾晒……每一步都要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所有流程完成后的面细到可以在缝被子的针鼻儿大小的洞中穿过去九根,不仅如此,挂面在晾晒完成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面条外圈迅速成壳,在面条中间会形成空心状,一根面在晾晒完成后甚至可以用来吹泡泡。
根据姚芳雨回忆,在她学习制作手工空心挂面的时候,曾经在制作一批挂面时花费了三十多个小时只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在震惊于传承人的坚持精神的同时我也认识到学会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传承人花大量的时间,一次次的磨练才能铸就真正的匠人精神。
传统技艺需要创新
最近几年,姚芳雨和妈妈在传统的基础上对空心挂面进行了一些的创新,研发出了各种蔬菜杂粮面。由于空心挂面中没有任何的添加剂,它的成分就是优质的小麦粉,食用水,食用盐,添加一些蔬菜杂粮的话会对面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就增加了空心挂面创新的难度。尽管创新十分艰难,但姚芳雨和妈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研发出了几种蔬菜杂粮面。任何一项技艺都不能止步不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被更加广泛的传承下去。
“苗氏空心挂面”第六代传承人姚芳雨是一名“95后”,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工艺繁杂、耗时耗力,但她却在一次次的揉面、发面过程中,收获了成就感和快乐。“不管多麻烦,我们从来都是按照传承百年的方法去做,从没想过放些添加剂自己省省劲儿。历经百年,我们代代相传的不止非遗技艺,还有做人的品行。”姚芳雨说。在做空心挂面的事情上,姚芳雨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