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体悟梆子精神,弘扬梆子文化
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主题,以重走传统文化足迹、追溯传统文化记忆、挖掘文化故事为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唐润佳于7月27日在济南市莱芜梆子戏团展开了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切身感受梆子文化,参观梆子戏团,主要了解到戏团的历史、发展历程、梆子戏发展现状等,观看梆子戏《烽火绝恋》演出,进而加深了对传统莱芜梆子文化图腾的学习,深入了解莱芜梆子精神,期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能够为传递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莱芜梆子戏团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润佳 供图
“未知全貌,先感其意蕴。”初入戏团,我便被庄重且典雅的装潢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以红色为基调的墙体加以金黄色的灯光映衬,与之同时每一面墙壁上还嵌入不同年份的剧目剧照以及相应的脸谱,给初入戏团的我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恢宏大气的展厅恰恰是体现了人们对于莱芜梆子文化的理解与重视。大气磅礴,璨如星海,恰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浩瀚,不可估量。从长勺之战到脱贫攻坚,一张张剧照犹如一张张拼图将中华优秀的历史故事拼接起来。每一块拼图都不可或缺,都独一无二。正是在人们的一直努力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祖国大地的不同地域熠熠生辉,发散着独特的光芒......
以时光作渡,孕育梆子之魂
梆子戏剧目种类丰富,涵盖古今。我走近一张张剧目海报,发现既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又有新时期助力村民脱贫,其中也不乏建国前的故事,像少年英雄刘胡兰、中共地下党员江姐等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戏剧都是剧中人物穿着制作精美的古戏服,头戴华美的冠饰,唱着说着声色拗口的文言词汇的剧目。听过之后,才发现这都是我的“刻板印象”。大千世界,剧种繁多,古言只是表达方式的冰山一角,也有的剧种如莱芜梆子戏一般融贯古今。既有古代战场的运筹帷幄,也有近代民族的水深火热,也有新时代人民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古今一体,一脉相传。
在我看来,古今结合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莱芜梆子传承的用心所在。它既包含了古代传统的文化记忆,同时又融入了新时代的旋律,同时不乏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红色英雄事迹,也正是这般多元化加创新化的梆子文化精神使得莱芜梆子在一代代戏团演员的生动演绎中不断延续、更迭、创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演出中观赏不同的主题,体悟在不同时期独具特色的梆子文化内涵,进而呼吁广大群众去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继而唤醒广大群众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心。
图为莱芜梆子戏《烽火绝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润佳 供图
以方言作舟,遨游戏曲之海
伴着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剧照,我来到演出会堂,此时正在激情上演的是莱芜梆子《烽火绝恋》。都说“外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确实如此。虽然戏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唱词字正腔圆,但是在我刚开始听的时候,有些听不进去,只觉对唱有些吵闹。随着旁边工作人员的讲解,我才开始进入佳境。伴随着节奏变化鲜明的伴奏,刚劲豪爽、高亢奔放的唱腔声声入耳,回荡在我的心间。
待仔细地听辩过后,我才发现这戏和平时听过的戏曲大不相同。梆子戏更加富有地方特色。它采用本地方言、选材贴近群众,且剧目与当地民俗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将动人的故事以山歌的形式倾诉而出。梨园弟子们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十分质朴自然。我想,之所以其广为流传延续至今,不乏本地方言的功劳。只有贴近群众的声音、走进群众的内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点,才能在百年间来在群众中娓娓相传至今。
我的心绪随着剧中人物的爱恨情仇起起落落。我为小铁匠“山子”逃婚参加革命的决心感到钦佩,也为新娘“英子”战场寻夫、生死相随的坚守感到震撼。“火龙台上蒙盖头,天地也为绝恋哭”。平凡的人物在那个沉痛而热血的时代演绎着不平凡的传奇。莱芜梆子《烽火绝恋》用高亢、凄美的山歌,朴实、鲜活的人物诉说着革命战争年代,中华儿女质朴纯真的“绝美恋情”,展现了热血青年救民族于危亡的“铮铮铁骨”。在结束之际,梨园弟子们同聚一堂,弯腰谢幕。然而回荡在我脑海的故事却久久不能消散,我不禁鼓起掌来。彼时,欣慰和感动之情交织,在我心间难以消散......
在结束观摩后,我仍在回味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和那座无与伦比的建筑。我想,正是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和梆子文化的恰当结合使得莱芜梆子获得一致好评,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这正展现了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莱芜梆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断与时俱进,同时批判继承其他戏曲特点,在山东这片土壤不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或许无法如此专业地参与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但是我可以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身边的人与他们一同参与到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通讯员 唐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