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是本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旨在从水量丰沛的南方抽取水源,输送到干旱的北方,保障北方的经济发展,巩固苏北和鲁南粮食基地的地位,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一环,江都水利枢纽的地位举足轻重。南水北调东线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汇江淮之水北上,以供黄淮海地区之用,缓解干旱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为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盛夏的烟雨朦胧后,宛转似绢带般的河水为薄雾所笼罩,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源头公园内,芒稻河和长江在此汇聚,两岸郁郁葱葱,雨后空气中氤氲着泥土的芬芳。水滋养着万物,因为源头,方可一片青葱,而南水北调的意义,则是将这抹绿渲染更远,到黄河流域,到淮北诸地,到华北平原,让这汪碧水滋润更远处皲裂的土地,而这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色,若眉头微蹙的少女,虽无山陵之壮美,犹具碧波之秀丽,此情此景脑中不由得想起那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得益于合理有效的治理保护,这片美景得以保留,现代化工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极大的,为追求高速发展,环境成了牺牲品,曾经只要金山银山的思想,再近年来全球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开始发生了转变,二十大报告中,国家便号召我们“保护绿水青山”,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推进环境防污治理。源头公园无疑是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范本,向北流去的不只是一汪碧水,更是江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是全国人民共享资源,团结奋进建设国家的理想。雨后初晴,老人带着小孩来到此处玩耍,他们向我们讲述这里的变化,讲述着江都的历史,脸上满是骄傲,如此怡人之景,实属无价之宝。未来的发展,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必将是重中之重。
(图为团队成员在源头公园 通讯员 章一多提供)
向东骑行来到自在公园,拾级而下,沿着桥边走,道路略显狭窄,桥边大多是灌木,岸边一水之隔远眺,江都水利枢纽的四个电力抽水站静静地立在河心,自西向东按照建造时间顺序,从江都一站到江都四站,江都一站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江都第一抽水站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站,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泵站,1961年10月兴建,1963年4月建成,建筑古朴而庄重,是国人在治水道路上的一次丰碑,二站沿用了一站的整体布局,江都第三抽水站兴建于“文革”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墙面上刻有“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红字标语,四站是四座抽水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西面入口的上方,“江淮明珠”四个大字,金光闪闪!这四座抽水站是新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是全国治水的典范。如此伟大工程的实现是前辈们探索精神实践的结果,这样的精神一代代传承,所以如今在面对各种技术封锁,我们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突出重围,不为他人掣肘,走自己的路,全面发展自身,努力在各个领域向世界发出中国最强音,在一次次突破中,逐步迈向世界前列。
(图为在自在公园拍摄的江都一站图片 通讯员 章一多拍摄 )
民生为本,治水为要。千百年来,淮河流域因河道被黄河反复侵夺,导致泥沙淤积排水不畅而屡次受到洪水的侵扰。从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到: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于是,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毛泽东主席亦有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江都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修建过程历经16年,这颗“江淮明珠”终于巍然屹立在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的交汇处闪闪发光,不仅仅因为他对于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是先辈的伟大实践对于后人的启示,让我们可以在新的时代中迸发属于自己的力,燃烧自己,照亮后来者的道路,如此前赴后继,复兴之梦未来可期。
(图为实践团队在江都水利枢纽 章一多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