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颗细小绣花针,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美妙画卷;一根根细腻的丝线,承载了从古至今民间人们的生活技艺;一幅幅简单通俗的图案,传达了意义不凡的浓浓祝福。
“艺术源自生活”观念深入我心,我带着“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和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在盛夏七月随着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踏上征程的高铁,前往湖北黄石阳新县——这个藏在湖北省一个小角落的县城,一个虽小却产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开启了一段为期不长但是受益匪浅,难以忘怀的实践之旅。
初见布贴 精妙绝伦引人啧啧赞叹
初到阳新文化馆,首先见到的便是阳新布贴非遗传承人胡芳。她得知我们小队从武汉前来的目的是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眼睛里不由得发亮了起来,多了一份动容和希望。那一刻,我透过传承人的眼神看到一种名为惊喜和期待的意味。是在惊喜什么呢?是惊喜居然有新鲜血液愿意来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是惊喜我们从武汉专门为了布贴而来。
我自走廊进入大厅,不由得走走停停,为这些艺术品驻足。墙壁上过道上挂满了由手艺人亲手制作的阳新布贴作品,犹如进入了民间艺术的殿堂。空白的布料被丝线赋予了灵魂,浪漫的山水画卷在织物上绽放开来,丰富而美好的想象点缀了整幅作品,活跃在布上的动物活灵活现。我轻轻触摸这精妙细致的作品,被细致缝合的纹路,精致有型的图案,缕缕丝线纵横交错,错落有致。描边的金线宛若点睛之笔,勾勒着这肆意绽放的花朵,刻画着寓意美好的词句,装点着栩栩如生的动物。
不同于市场上机械绣制的工整,手绣的布贴作品似乎更有人味。展厅里的一封“婚书”吸引了我的注意。正红色的纹花布料上绣着金色的文字,向前来观赏的客人传达着这件大喜之事。也许是新娘自己亲手绣的婚书,新婚的喜悦分走了缝绣时的专注。新郎名字的金色纹边也不由得多绣了几根细线,对钟意之人的依恋透过丝线漫了出来。虽然未能参与婚礼现场,却也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中式婚礼一定是不少姑娘所向往的理想婚礼吧,既隆重又大气,宣告众人新人喜结连理。凤冠霞帔,三书六礼,是属于中式的浪漫。布贴用一针一线,将一卷佳缘永结的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面前。
初制布贴 技难手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来到阳新第二天,胡芳老师以及其他手艺人老师带领我们初识布贴的制作。给我们做示范的老师们节奏迅速,将杂乱的密线捋平,在绳尾打一个小巧的结,调整、缝边、绷直、剪断,针线在布料上上下穿梭,不一会“福”字的边就被镶了一层华贵的金线。我们照着葫芦画瓢,陆陆续续开始行动。虽然只是简单地拓印福字,粘贴福字,再到给福字镶边,但我们这群不怎么做绣活的姑娘却做起来没有那么顺利。专注的过程中时不时传来大家接二连三被针扎到手指刺痛发出的哀叹。
“穿针,引线,缝合……”我口中念念叨叨着这些步骤,右手指头攥紧细且小的银针,左手手持被绷子绷住的布料,对准表面准确地戳下去。不熟练的学徒,被戳得满手都是针孔。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还是穿针棉线三过针眼而不入,还是布料层叠,厚戳不破。手指长时间的专注乏力不堪,越发抖动,汗水顺着额头滑入衣领,内心焦虑不安。这只是简单的缝边,还不及布贴技艺的三分之一内容,我们便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之难。
似乎老师们看出了我们的艰难,绕着桌子挨个给我们每个人指导。“布贴不难,就是要细心、耐心、专心。”老师拿起我绣得费力的福字,口头却是满满的赞叹。她给我做了个示范,教我如何将线排工整。哪怕我们只是短短地实践一星期,能学会的技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老师丝毫不在意,真诚地将她们的技术交给我们。
我们循序渐进,技术也渐渐在多次试错中熟能生巧。一幅幅红绿搭配的“福”字经自己之手缝制而成。回程路上,手指上因为针戳留下的痕迹都成了我们路上笑谈的话题。
道别布贴 技难传承感慨万千
布贴技艺最传统的技艺远没有我想的这么简单,而是用家家都有的糯米作为粘贴原料,用黏黏的糯米糊在布料粘在底部才是阳新布贴最纯正最原始的做法。想要还原传统技艺,时间就是所要消耗的代价。
接下来的几天,粗略习得现代阳新布贴制作方法的我们,对传统做法跃跃欲试。在闲聊中,老师感叹道:“有很多人来我们这里学习,但大多数都是学习了一天就走了。我们这个队伍还是很少的一批学了这么久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丝惋惜。惋惜身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贴,竟然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多驻足,多了解。在这样快时代,“快速”“效率”成为了时代的代名词。一针一线满满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快速,细心的身影在一点点被残蚀,愿意沉下心来一点点做好一件事的人也是少数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许多人遗忘,人们一边向前进,一边也丢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事情够快被简化的只剩一副无味的皮囊。
我们就静静地坐在一旁,边绣边听老师们讲述她们与阳新布贴的羁绊。我们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学到的技艺也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我们想做的只是,在快速奔跑的人群中,多回头看一看,不妨等一等这些被人们落下的技艺,也许它们过了时,不够新鲜,但是韵味犹在。
告别当天,老师赠与了我们散发清香的香囊,布贴花纹为“莲蓬”“蝴蝶”。我们问起老师有什么讲究,老师乐呵呵地回答:“这些香囊都是我们亲手做的。你们都是学生,希望你们学业顺利,福气满满。” “莲蓬”寓意着“一路连科”,“蝴蝶”寓意“福禄吉祥”。回程路上,香囊被我们捧在手心,爱不释手。阳新布贴的技艺也随着我们五湖四海回程的班车传向家乡,传向远方。
布贴在一针一线中成型,人生在一笔一画中书写。长路漫漫,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路途被忽略的无限风光;针线慢慢,不妨暂缓脚步细细品味,让非遗文化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被世人发现它独一无二的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