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昆曲余韵,品味古典魅力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实践团队的成员于7月16日走进千灯古镇,探寻古镇里的昆曲余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也许被很多人都忽视了,在我看来,这样是不对的。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平衡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为了增强大学生以及当代社会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视,我们进入千灯古镇感受了昆曲的魅力。
图为昆曲爱好者们在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礼瑶 摄
千灯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有着很多热爱昆曲的人们。我们沿着小路一路前进,遇到很多昆曲爱好者聚集在一间房子里唱响昆曲,即使可能是业余的,他们的设配也十分齐全,有配乐的,有唱曲的,也有很多观众,下面的座位都是坐满的。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曲子,也不能听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昆曲的热爱之情,这也是对游客们的一种传播吧。停留片刻之后,我们继续朝着昆曲表演的地方古戏台行进。在这一路上也有许多包含昆曲的元素,让我们感觉到仿佛被昆曲的气息包围了。走了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古戏台,即昆曲演出的的地方,我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昆曲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出。虽然观众不是很多,但是老师们仍然唱好每一句歌词,做好每一个动作,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台下十年的苦练,一颦一笑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今天我们也有幸听到昆曲表演艺术家邹老师的演出,借助舞台两侧的提词器,即使不能听懂每一个字,但根据提示也能大概知道唱到了哪里。众所周知,昆曲的语言并不是普通话,其唱腔语言是采用“中州韵”,大多数人不了解的不能完全听懂,须借助相关提示才行。因此舞台的左右两边都有电子的提词器,方便人们了解昆曲表演者们唱的是什么歌词。另外在昆曲表演艺术家们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在老师们的领口处有一个小话筒,既减轻了老师们嗓子的压力,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听到优美的曲子。也许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体现,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昆曲的发展,让不了解的人也能结合字幕听懂昆曲,更加有利于当代人知道了解昆曲,不把昆曲当作晦涩难懂的古典,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播放的乐曲。
图为昆曲表演艺术家邹老师在表演《牡丹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钟礼瑶 摄
歌声悠扬,动作轻柔,也许昆曲也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采。通过这次千灯古镇,探寻昆曲余韵的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昆曲艺术的魅力。在没有静下心来欣赏听昆曲的时候,也许会认为这是一门古典艺术,与现在听流行音乐的人们是不匹配的。但当真正做到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昆曲表演的时候,是能够体会到此中深意的,也能体会“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喜悦之情。要知道唯有古今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古典乐曲需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传播,现代音乐也要借鉴古典音乐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要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层次。(通讯员 钟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