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正当时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群合力卫粮田,颗粒归仓筑国安”暑期社会实践队
摘要:六月中下旬,麦收时节迎来了连绵不断的“烂场雨”。为了探究我国在自然灾害下粮食安全和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以及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应用,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六名同学和两位带队老师出发前往陕西、河南等地进行调研。团队认真规划行程路线,选择了气象台,种粮大户,农业科学院,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多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地点进行参观走访,形成了“从科技育种到规范耕种”“从农民基层到政府单位”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思路。经过为期13天的实践调研,队员收获颇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正文: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河南和陕西的部分粮食产区,聚焦粮食产区在这场“烂场雨”中如何在政府的和社会的援助下进行小麦的抢收,调研在自然灾害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权益是如何保障的,以及高标准规范化农田建设成果和科技兴农、智慧助农从育种到收成的全过程应用。
以陕西西安临潼区、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漯河市、周口市为调研地点,深入基层,了解受灾的小麦采收的情况。以小麦麦收为基础,调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如何防范粮食安全,尤其是自然灾害影响下的粮食安全,以在临潼,漯河、周口、上蔡粮食产区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探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信息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哪些有利影响。
同时,增强实践队员的团队意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阅历、开阔视野,为奔赴新时代的征程打好基础,为祖国将来的发展事业做好准备。
7月10日下午,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集合,开展临行前最后一次动员。实践队员们与老师完成了出发前合影,并再一次小心谨慎的确认了所有行程安排。
7月11日,实践团队的调研任务正式开始。
第一站出发前往了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领口街道。团队与领口街道办副主任鬲宝利、农业发展科周科长、数据员张女士进行交流访问,了解了今年领口街道下属13个村子的麦收数据对比和街道办的统筹工作规划,见证了基层工作的繁琐与辛苦、农民生活的艰辛不易。最后实践团队与街道办领导合影留念。
翌日上午,调研队前往临潼区气象局,气象台张女士接待了实践队伍。张女士带领实践队伍去到气象观测台,认真介绍了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听到实践队伍来调研农业,张女士特意将今年的“夏收夏种服务专报”展示出来,告诉实践队员,气象与农业密不可分,气象台也会按照农时发送一定的农业专报,为农民提供一些科技手段的预警。接着,张女士带领实践队伍参观了激光测风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气象专用设备,并将信息技术讲解给队员听。
经过一天的修整与讨论完善,实践队伍在14日前往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到达上蔡县以后,实践队伍对于明天的入户调查再次进行了演练和问题完善。15日前往上蔡县百尺乡前王村,面见前王村村支书、种粮大户王文。王支书正在花生地里除草,他解释到现在都是无人机大面积播撒除草剂,他只需要稍微把顽固的野草拔去就好,非常的方便。提及今年的小麦麦收,他显得十分激动,告诉实践队员们,今年的小麦每亩地价钱会比去年低上三四百,加上化肥农药农机的钱,也就是勉强够本。在访谈结束后,前往村里观看青蛙养殖致富和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第二天前往漯河市召陵区。经过简单的调整,17日实践小队前往漯河市气象局进行座谈。实践队伍与漯河市气象局专家领导,就河南小麦“烂场雨”的成因,规律、农时预报、气象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市局总工程师董羽仑带领实践队伍参观气象台和气象减灾防灾中心,再次就河南的农业生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与市局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18日,实践队伍慕名前往中国辣椒第一镇——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首先与王岗镇镇长,人大主席等领导进行座谈,简单了解王岗镇科技助农的辉煌历史。接着,人大主席娄小娟带领实践队伍参观了示范村水牛宋村的村史馆和5G智慧辣椒振兴馆。实践队伍见到了多种多样的辣椒和科技信息一体化的种植模式。随后前往辣椒良种繁育基地,了解了麦椒套种的耕种模式和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最后返回振兴馆合影留念。
再次踏上火车站,实践队伍前往河南省周口市进行调研。
21日,实践队伍来到了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进行调研。副院长韩玉林和小麦研究所所长王丽娜与实践队伍在会议室先简单座谈了解情况。随后带领实践队伍去到农科院院内的实验田,看到了田里各个品种进行实验的花生,大豆。王丽娜带领实践队伍去到市农科院的介绍馆,向实践队伍介绍了科技育种实现作物增产增收的里程碑事件。随后又带领实践队伍前往育种实验室,见到了品质分析仪和质谱仪等各种高新科技仪器。
下一站到了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管理中心,恰逢省现场会的召开。实践队伍参与到了现场会志愿活动中,不仅全面了解了示范区物联网管理系统,也见到了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后与管理中心主任熊心奇等领导合影留念。
实践队伍详细地了解了六月中旬小麦“烂场雨”的成因及规律,以及在自然灾害下气象台的农时预报和农业保险赔付问题;了解了现代化气象观测的科技手段与精密仪器;见识了现代化高标准农业生产建设与各种各样的新式农机;了解了科技手段育种的现代化进程,见到了各种作物的产量一次又一次实现突破性进展的高光时刻;发表了新闻稿数篇,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在本次为期13天的社会实践中,经过缜密的行程安排和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完善,实践队伍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目标的近八成,已经是一个较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仍有很多问题不仅仅需要发现更需要思考解决方案。
团队囫囵吞枣地完成了设想中的三大问题既:一、今年小麦“烂场雨”的具体情况,农民有哪些利益保障?二、气象观测的科技进步到如今,已经可以为农业提供哪些有利帮助?三、我国的粮食耕种在如今信息化科技化建设中有哪些翻天覆地地改变,这些改变如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但同时,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也渐渐地发现了更多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调研没有像预期中涉及政府政策对受损农民的帮助,在旱灾时农民会有哪些措施,基层政府又是如何统筹规划的等等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发扬了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实践精神,团队分工明确且合理,队员之间信任且互助,没有人在炙烤下退缩,在颠簸中抱怨,大家潜心规划,认真总结,不仅见识到了许多,更成长了许多。
只有亲眼见到,才能深刻体会。
脱离了“象牙塔”般的校园生活,团队选择奔赴农村农田。
在队员们还在为高温预警担忧时,农民们依旧在田里除草耕种。那是一双双黢黑的面庞,是对土地的忠诚,对粮食的渴望。
实践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没有在地里见过辣椒,没有见过大豆。但是当对着一望无际的田地,选择了蹲下身子一起拔草。
一路走来。
见过了街道办嘈杂的办公,一个个操着乡音的农民,手口并用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见过了村子里朴素的风光,成片绿油的黄土地挨着高低参差的自建房;见过了气象局科技感拉满的设备,见过了水肥一体化的物联网系统,见过了供给全国甚至海内外的辣椒,见过了科技助农、小康致富的新型党建思想,见过了亩产增产数百斤的历史性突破,见过了周字号小麦、大豆、棉花新品种,见过了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高标准农田,见过了……
从科技育种到规范耕种,从乡村基层到科研院所,从陕西到河南……
我们的心情从脱离书本面对现实的迷茫,到看到并体验现实生活的无措,再到看到粮食生产科技化的难以言喻的自豪,再到对自身未来更深的思索。
只有亲眼见到,才能深刻体会。
大学实践当如此,学校里是理想与未来,学校外是现实与发展。
我们是农业大国,千万万人民中农民占多数,科技发展不能与农民脱节,未来进步不能离农业而去。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大学生不应是“文章写尽天下事,不肯俯首看人间”的“知识分子”,不管学不学农,应是自人民而来,向人民而去,去亲眼看看,去接触去了解,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义。
虽然我们的实践做的还不够好,我们至今还不清楚我们的专业能为我们一路走来这些风景做些什么,但是这必然是人生中重要一课。
前路漫漫修远兮,道阻且长,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