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磁州窑展区的参观,山东大学“耘耘”众生与千古江山社会实践成员王依桐于后期整理了不同朝代磁州窑特点的变化及代表作品,表格如下:
朝代 |
特点 |
代表 |
魏晋南北朝 |
北朝始烧青瓷为主,陶冶技术成熟 |
红褐釉喇叭口小瓶 |
隋唐 |
邢窑典型特征,唐代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过渡,化妆白瓷的烧制出现并趋于成熟,窑器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
兽面连珠纹扁壶 |
宋 |
白化妆技法(定窑影响),装饰主要为胎装饰,着眼于实用,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彰显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
白地剔花莲瓣纹行炉 |
金 |
全面繁荣时期。有品种丰富的日用器,还有大量的陈设瓷、建筑瓷和宗教瓷,白地黑花的各种梅瓶,描绘着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的各式瓷枕,还有各种红绿彩瓷塑神像与玩偶成为金代磁州窑的代表性器物。 |
黑地白剔花花鸟纹荷叶型枕 |
元 |
典型器为各种龙凤坛、婴戏罐,以及装饰有诗文书法的四系瓶,风格粗犷豪放。 |
相如题桥故事诗文枕 |
明清 |
逐渐走向衰落,但产量不减,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的日用品和宗教用品仍然占有着北方广大的民间市场,清末民国时期,磁州窑改变了白地黑花或褐花的传统风格,开始烧制青花五彩瓷器,其风格清新刚健,活泼质朴,保持了其民窑的特色。 |
青花磁州碗 |
对各个朝代磁州窑特点的分析自然来源于考古出土的这些瓷器文物,例如,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由此可看出元代瓷器除继承宋金特点以外,加大生产量,形成自己厚重,器型硕大、圆浑、鱼藻纹饰等特点,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2002年5月,临水滏临大街北段三工区建设工地,发现了唐代窑址一处,有残窑基一座,料池12个,出土青瓷片403片,还有少量的白瓷片和黑瓷片及10多枚“开元通宝”铜钱,这说明唐代中后期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2022年5月10日,磁县磁州窑冶子村窑址抢救性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开探方10余个,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共发现窑炉2座、遗迹16个,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瓷器近1万件,各类瓷片标本近6万片,出土的一组唐代时期青白釉点酱褐彩装饰的碗、盘、钵等器形标本表明,点彩装饰技法在唐代已非常成熟,从而将磁州窑毛笔点彩装饰技法时间从宋代提前到唐代。
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对磁州窑各朝代特点的记述也在持续更新中。历史文献也不乏对磁州窑的记载,《宋史》中“磁州以瓷器负盛名,有名曰磁州窑。”突出了宋朝乃磁州窑鼎盛时期;《宋会要辑稿》:“临清炉贮官磁,色白胎薄,花散开,空纤。”描述了当时磁州窑陶瓷的特点,比如色泽白,胎质薄,花纹分散。元代文人李贽在《李西逸集》中提到:“负郑水磁州,南山神炉下营盼,金玉美腴,彩抹红润,清润明丽,瓷质甲天。”赞美了磁州窑的瓷器金玉的美和清亮的色泽。《太平寰宇记》:“天圣时,多使贡,知遭边饷,不复登历,遂绝品。”意味着宋代时期出产的磁州窑陶瓷受到了一些外界因素(赋税繁重、朝贡、战乱、饥荒)的影响,导致生产逐渐减少。然而历史文献中对磁州窑的记载往往比较有限,有时也存在不准确或模糊的地方。考古发掘则通过实物的发现,用以验证和修正文献中的记载,从而进一步了解和补充磁州窑的历史信息。
相信还有更多的瓷器在旧址中等待发掘,一件件陶器瓷物将为我们丰富磁州窑的文物资料,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磁州窑的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器物种类以及使用范围,同时也为中国陶瓷工艺史的研究提供新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