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调研基层治理新模式,探究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7月1日,河海大学南通市武陵村发展调研团前往武陵村,深入乡间开展调研采访。
武陵村前村干部张建飞同志向实践队员介绍,作为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村,武陵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近几年持续聚焦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业强基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农业智慧园区和多种作物产业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区域内起到了模范作用。
随后,工作人员陈红梅同志邀请实践队成员走入田间地头,真切体会村子的良好现状。队员们注意到,虽然是在夏天,大街小巷却十分干净整洁,没有明显异味,这正得益于近年来田间垃圾清理这一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开展。为了改善农田环境,村支部组织村民们进行田间垃圾清理,将每两条田划分为一个垃圾清理区域,配备两个垃圾袋,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同时建立了专门的保洁队,负责清理沟壑中的垃圾,确保农田的整洁。为进一步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村里还加强了对垃圾处理的宣传。鼓励村民们以垃圾分类和回收代替焚烧秸秆,提高乡村空气质量。
此外,社区还大力推行网格化治理。陈红梅向实践队员介绍:“村里划分成五个网格,每个网格下设二到三个微网格,并设立了网格党支部。”如是,通过微网格组织群众宣传,还能够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网格长每周开例会布置任务,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有效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设有“网格邻里节”交流活动,节日里,村中老老少少积极主动参与,享用美食,观赏文艺节目,以聊天的方式让矛盾在台桌上解决,村干部也趁此机会宣传强调扫黑除恶、反诈和安全知识。
作为典型的农村社区,武陵村的村民多以务农为生。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村子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调研团了解到,武陵村将村内土地承包流转给上海室外蔬菜基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每年每亩约7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受雇于蔬菜基地获得劳务收入。与村民一同务农,亲切攀谈时,他们表示,将村民的土地承包这一举措相比于之前独自耕种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益,“本来一家一户自己干,规模太小,不成系统,大机器用不着,自己干又太累,发展起来很难的!”据悉,由于年龄和学历问题,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未果,而家乡务农发展势头良好,就纷纷返乡,加入了出租农田、雇佣劳动的行列。这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
除了落实土地承包,村子更注重推动现代化、数字化的农业生产。承包公司的陆经理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种植蔬菜的大棚。“我们的大棚已实现全自动化无土栽培,每亩一年收入可达十五万。”陆经理骄傲地介绍。据悉,棚内栽培植物所需营养液,是由施肥机根据不同植物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需求实时配置的,此外,棚内还设有自动化灌溉系统、温湿度及二氧化碳控制系统、光照调节系统、除虫系统等各类调节装置,实现了对作物生长进行全方位调控。“整个生长过程都依靠计算机控制补给。此种培育方式长期来看不仅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培育出的作物品质也远胜市场同类产品,收益十分可观。”
实践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员拜访了南通市启东市农业局局长陆健同志,就启东市农业总体与其展开交流。
在访谈过程中,陆健同志特别提出,乡村振兴应当着眼于高水平的生产方式,而高水平的生产方式需要技术的现代化、机器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共同进步。“技术的现代化对规模化种植和无土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以此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达成高产量和高效益的标准,进而使农民种田积极起来,生活富裕起来。”陆建同志表示,“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需要先进农机和灌溉设施的引入,要让‘大机器’走进田野、协助农民。”而对于如何打造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他表示,要积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开展“扫盲”行动,上好“农民党课”,宣讲“农村新风”,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革除农村封建陋习,移风易俗,让新时代乡风融入农村发展和群众生活。如此,“技术”、“机器”、“人”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走好科技富农路。